(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徐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文化扮演着何种角色?它不仅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应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衢州市在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摒弃大拆大建的旧思路,深入挖掘、创新转化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之力激活内生动力,培育特色产业,重塑乡村风貌,走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具有鲜明衢州标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余东村:农民画“绘”出的产业融合之路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振兴实践,核心在于将原生态的农民艺术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核心IP,实现了从“艺术育人”到“产业富民”的跃升。其一,以主体激活为本,点燃内生动力。余东村的起点,是一群热爱绘画的普通农民。当地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火种,通过建立协会、组织培训、举办画展,将农民个体的艺术爱好,培育成全村共同参与的文化自觉。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模式,确保了文化赋能的主体是农民本身,而非外来力量的生硬植入。当村民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有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坚实、最持久的内生力量。这种主体性的激活,是文化赋能能够持续深化的根本前提。其二,以产业融合为径,实现价值转化。余东村并未止步于“纸上艺术”,而是全力推动农民画从艺术品向商品、从审美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他们围绕“中国乡村美术馆”这一核心地标,发展出绘画创作、研学旅游、文创设计、包装等一体化产业链。一幅生动的农民画,既可以成为美术馆的展品,也可以印在丝巾、茶杯上成为文创产品,还可以作为当地大米、橘子的品牌包装,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文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能够创造财富的市场要素。
2024年,农民画产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达17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8万元。余东村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赋能并非凌虚蹈空,它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激发农民的主体创造性,并构建起将文化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的畅通机制,乡村就能从内部生长出强大的“造血”能力。
金源村:古韵“焕”新的资源重构之路
金源村位于常山县东案乡,风光秀丽,古街深深,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美誉。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村子外来人流量不足,尤其缺乏吸引年轻人深度参与、互动体验的文化项目。如何让厚重的进士文化真正‘活’起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如何将这一文化优势与村里的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带着这些思考,金源村走出了一条“借古开新”的道路,通过对沉淀于历史深处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重构,使其焕发时代新生。核心在于,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现代化转译。金源村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王氏文化”底蕴。当地没有进行简单的文物保护或复古展示,而是深入挖掘其家风家训、宗祠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将其与乡村旅游、国学教育、廉政文化等现代需求相对接。通过建设展示馆、开设国学课堂、举办传统礼仪活动等方式,让沉睡的古建筑“开口说话”,让古老的乡规民约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与文明乡风建设的滋养。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解码”与“再编码”,使其内涵与形式都能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了文化血脉的延续与增值。
以文旅融合为载体,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金源村将整个村落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运营,村民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游客的体验空间。村民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制作售卖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直接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中获益。这种发展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保护与开发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了“保护促进开发,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文化不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成为了驱动发展的独特资本。金源村的实践表明,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关键在于能否用现代眼光和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活化”,找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使其在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大陈村:村歌“唱”响的共同体重塑之路
江山市大陈村则以一种更为抽象又极具感染力的文化形式——音乐,作为凝聚人心、撬动发展的支点,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与全面振兴的路径。其独特作用在于,以文化认同强化村庄凝聚力。大陈村以一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歌为载体,唤醒了村民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和乡土认同。村歌的传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仪式,在不断重复中强化了村民的集体身份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基于共同情感的文化纽带,更能凝聚人心。
在村歌文化的熏陶下,村民对于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对于邻里乡亲的互助精神显著提升,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在这里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治理功能,不断将文化品牌效应转化为全域发展动能。
“村歌发源地”的品牌打响后,大陈村迅速将文化影响力向经济和社会领域拓展。他们深度开发“大陈面”这一特色产业,举办村歌节、麻糍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发展。这首村歌也为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大陈面”带来了一年3000吨的销量,为大陈村带来了每年超10万人次的游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滋养了乡风文明,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个文化繁荣、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良性发展闭环。大陈村的发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文化赋能的最深层价值在于其对“人”的塑造和对“共同体”的重塑。当文化能够触及情感、凝聚共识,它就能激发出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深厚的精神支撑和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余东挖掘了“农民画”这一现代民间艺术,金源盘活了“古村落”这一历史遗产,大陈激发了“村歌”这一情感文化。唯有立足本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碗大陈面”,才能打造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动能在于“融合发展”,文化这把“金钥匙”,正在为衢州打开一扇通向更具内涵、更可持续,也更富魅力的乡村振兴之门。这条以文化为源头活水的新路径,不仅为衢州乡村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也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振兴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衢州样本”。
(作者单位:柯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