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柯兰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自2024年浙江省全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衢州市通过制度嵌入、资源整合、精准服务,初步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通道。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兴文化”的进阶之路仍需深化。“十五五”期间要以“群众需求为圆心、制度创新为半径”,进一步破解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进一步深化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扎根群众家门口,为四省边际文化桥头堡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一、迭代升级文化特派员制度体系,以系统性创新筑牢“家门口”服务根基

  制度创新是推动文化资源持续下沉的核心引擎。要健全完善“多元共治、动态调适”的制度框架,让文化特派员工作从“行政推动”向“生态化运行”转变。

  构建权责明晰的协同治理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市委宣传部统筹+文旅部门主责+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将文化特派员制度纳入市域治理现代化考核指标,明确各部门文化资源下沉责任清单,如教育部门开放艺术教育师资资源、农业部门挖掘农耕文化素材等,形成“1+N”资源整合模式,避免政策碎片化。

  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群众需求—资源匹配—效果反馈”闭环系统,每季度开展群众文化需求大数据分析,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特派员职责与资源供给方向。例如,针对农村青少年短视频创作需求上升的趋势,及时增设新媒体运营类特派员岗位,确保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完善群众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借鉴“顾客导向理论”,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权重,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匿名测评,建立“群众点单—特派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流程。设立“群众满意文化特派员”奖项,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倒逼文化特派员将工作重心聚焦群众“家门口”的真实需求。

  二、优化文化特派员队伍结构,以专业化培育打造“家门口”服务主力军

  人才是文化资源下沉的核心载体。要健全完善“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生态留才”的人才发展体系,提升文化特派员队伍与基层文化需求的适配度。

  构建“靶向化”引才体系。结合四省边际文化特色,建立“紧缺人才目录”,重点引进非遗活化、乡村文旅策划、数字文化传播等领域专业人才。创新“飞地引才”模式,与上海、杭州等文化发达城市的高校、文创企业合作,设立“衢州文化特派员工作站”,吸引外地人才兼职服务,弥补本地高端人才短板。

  打造“阶梯式”育才路径。建立“新手—骨干—专家”三级培育体系:新手阶段侧重基层实务培训,邀请乡村治理能手传授群众工作方法;骨干阶段开展跨界融合培训,联合高校开设“文化+文旅”“文化+电商”等融合课程;专家阶段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由省级以上文化名家牵头,培养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带头人。

  营造“生态化”留才环境。建立“物质保障+职业发展+情感关怀”留才机制:提高文化特派员补贴标准,落实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打通文化特派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服务基层的优秀人才破格晋升;设立“文化特派员荣誉殿堂”,宣传先进事迹,增强职业荣誉感,让文化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家门口”。

  三、创新文化特派员制度实践路径,以场景化服务激活“家门口”文化活力

  实践创新是文化资源落地见效的关键。要精心打造“嵌入式、互动式、生活化”的服务场景,让文化资源从“送到家”变为“融到家”。

  打造“微场景”嵌入式服务。在村级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设立“文化微驿站”,开展“每周一主题”微服务:周一“非遗小课堂”、周三“书画交流会”、周五“数字文化培训”,将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推出“文化上门”服务,由文化特派员定期上门教授戏曲、剪纸等技艺。

  发展“互动式”参与项目。借鉴参与式文化理论,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策划“我家故事我来讲”乡土文化创作项目,指导群众挖掘家族史、村落史,编排情景剧、小品;开展“乡村文创创客大赛”,鼓励群众结合本地特色设计文创产品,对优秀作品提供孵化支持,让群众成为“家门口”的文化主角。

  推动“数字化”服务延伸。利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模式,搭建“衢州文化云平台”,开设“文化特派员线上课堂”,提供非遗技艺、文艺辅导等线上课程;开发“文化点单”小程序,群众可在线预约文化特派员服务,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线上评价”全流程便捷化,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文化资源随时可达群众“家门口”。

  四、强化文化特派员制度保障支撑,以全方位赋能护航“家门口”服务长效

  保障体系是文化特派员制度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要系统整合政策、资金、阵地等多元资源,为文化资源下沉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费保障模式:各级财政逐年增加文化特派员专项经费,为文化特派员制度提供必要保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设立“文化特派员公益基金”,支持特色文化项目发展;探索“文化众筹”模式,对群众关注度高的文化项目通过众筹平台募集资金,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推进基层阵地功能升级。实施“文化阵地提质工程”,整合村级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闲置校舍等资源,打造集“服务、展示、创作、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为每个文化阵地配备数字化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直播设备等,支持文化特派员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提升“家门口”文化阵地的服务能力。

  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立足四省边际区位优势,与闽浙赣皖相邻地市建立“文化特派员联盟”,开展人才互派、资源共享、项目共建。联合举办“四省边际文化特派员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打造“边际文化走廊”项目,整合各地非遗、民俗资源,推出跨区域文化旅游线路,实现优质文化资源跨区域流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元的文化服务。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群众需求贯穿文化特派员制度深化实施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文化资源从“下沉”向“扎根”转变,真正让文化之花绽放在群众家门口,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四省边际文化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衢州市政府咨询委)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