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胡启涌
冷冷的风走得很急,吹着响哨般从山里呼啸而过。乌桕树、梧桐树、枫香树都明白风主宰着晚秋,主动把满树的叶子交给它。风不领情,随手抛撒,于是山山黄叶似鸟飞。沟底的一脉溪流不再喧闹,知趣地开启静音模式,把两岸的萧萧树影装在怀里。
贵州凤冈县,玲珑的县城被风打理得妙趣横生。街巷里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和泛红的梧桐叶,风穿街而过,把它们吹得四处乱窜。我们开车悄悄跟在风的后面,没过多久就来到城郊。郊外开阔多了,产粮坝子一个挨着一个。村寨的名字听起来上口而精神:三新、临江、九龙、凌云……田地里的庄稼已收割完毕,家家门前的水泥坝上晒满了谷子、苞谷、辣椒、花生、绿豆,黄一块红一块,白一块绿一块,别有情趣。秋深露重,傍晚趁太阳还挂在山头,人们就忙着把粮食装袋归仓,免得早早升起的地气潮了一季的丰收。
秋深了,忙碌已久的人们守着一屋子粮食,心安理得地过上了慢生活。青瓦覆盖下的小屋里柴火正旺,将夜里的寒气撵出门外。人们聚在一起,用砂罐熬一壶酽茶,一人满上一碗,天南海北地聊开去。突然,屋顶响起呼呼的声音,侧耳听去,是有风掠过。那风很硬,千军万马般,把瓦片踢得脆响。见惯风雨的乡亲淡定地拍了拍落在身上的瓦灰,继续喝着茶说:“这场瓦风吹过后,就要落一场厚霜了。”
霜降时节,一场厚霜如约而至。四野一片银白,明晃晃,亮晶晶。落霜要比下雪冷,菜园里的白菜冷得挤成一堆,如一群戴着白帽子的娃娃。女人们早早起床,踩着一地白霜来到菜园,用镰刀割几把韭菜,又掰下好些青菜叶子。经霜的蔬菜更嫩更香,一刀下去,绿汁横流,香气扑鼻。
天不落霜,锅不开张。凤冈人秋收后的惬意从一场浓霜开始,而绿豆粉则是霜降后的第一顿美食。将绿豆与大米一起浸泡半天,与切细的韭菜、青菜搅拌均匀,用石磨加工成浆。山里日月长,人们享受般一勺一勺添料,一圈一圈磨浆,日子也跟着缠绵起来。
烙制时,女人们套上围裙站在灶台前,先用棕刷蘸上少许猪油将锅里抹上一遍,再顺着锅沿倒上一圈米浆,然后用精致的小木铲将米浆刮匀刮薄。燃料是从田地里拾来的秸秆,少量添加,温火烙制。当米浆的水分受热蒸发后,锅里就有了一张豆绿色的大号薄饼。将其切成手指宽的粉条,即绿豆粉。
霜降后做成的绿豆粉韧性极好,用来煮汤粉,久烫久泡都不断不烂。配上小勺猪油、小撮脆哨、几片蔬菜,再撒上葱花和辣椒粉即可食用。也可将烫煮好的绿豆粉沥干水分,拌上佐料直接吃。再来一碗葱花汤,一口粉一口汤,御寒生汗,特别适合冷天食用。
一碗暖暖的绿豆粉下肚,身子瞬间充满了能量。于是,闲不住的乡亲们又拾起农具,三三两两地走向田野。翻耕不久的泥土油墨发亮,一场浓霜后更是松软,就连埋藏在泥层里的虫卵虫蛹,也被浓霜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栽油菜、种小麦,忙得不亦乐乎。那深深弯腰的样子,分明是在向土地致谢,向霜降的恩赐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