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文/本报记者 赵一诺 摄/本报记者 李鹏举
10月23日,在2025中国计算机大会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最新实践与思考。刘知远表示,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为构建个性化、无边界的未来教育模式提供了全新路径。
刘知远认为,传统教育模式面临规模化与个性化难以兼顾的挑战。“大课堂需要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而小课堂则要激发每位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如何平衡是关键。”针对这一核心问题,他率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针对性设计: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专业课中强化系统性框架,而在“写作与沟通”通识课上则通过模拟场景鼓励多元表达,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
人工智能为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刘知远介绍,他与团队联合开发的“MAIC”智能教学平台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教育实验。“在这个平台上,由AI教师授课、AI助教答疑,甚至有不同的AI学生参与讨论,实现了‘用AI传授AI’。”这种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专属的学术对话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单向知识灌输的传统课堂形态。
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必然趋势,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积极创新。刘知远特别介绍了团队研发的AI成长助手“清小搭”,正是一个整合了校内数万份知识文档的全周期智能学伴,能够陪伴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我们正通过智能体广场和创新大赛,鼓励师生共同开发能协同服务多元需求的智能体,构建更加智慧的校园服务生态。”
刘知远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教育正迎来重要的转型机遇。这些探索不仅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更将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