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牧歌到现代产业的时代交响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在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的广袤草原上,沙德格嘎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乌拉山北麓。24.1万亩天然草场绵延起伏,公沙公路如一条哈达穿境而过,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述说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华丽蜕变。

  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沙德格嘎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在这片1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光仿佛在这里沉淀:阴山岩画记录着远古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哈撒儿射箭台诉说着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根皮庙遗址延续着宗教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沙德格嘎查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

  近年来,伴随着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沙德格嘎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当地牧民转变发展思路,既守护文化根脉,又勇于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特色养殖到品牌建设,从传统村落保护到现代产业发展,沙德格嘎查正在用创新实践,书写着新时代草原牧区的精彩篇章。

  文化铸魂  守护精神家园

  站在乌拉山北麓的草原上极目远眺,沙德格嘎查的辽阔原野铺展至天际,风掠过草场时,仿佛能听到时光的回响——这片土地上,千年文明的印记正以最鲜活的姿态铺陈眼前。弯腰拨开草丛,山岭丘壑间的阴山岩画便撞入视野,岩石上斑驳的纹路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那是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也是我国已发现岩画中分布广泛、内容多样、艺术精湛的代表。粗犷线条勾勒出的狩猎场景、放牧画面,像一幅幅动态的画卷,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图景生动地定格在石头上,宛如草原文明的“活化石”,静静铭刻着远古先民的日常。

  沿着草原小径前行,哈撒儿射箭台的轮廓逐渐清晰。相传,这里曾有哈撒儿弯弓射箭与西夏人征战的热血场景,如今已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驻足于此,仿佛能看到当年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哈布图・哈撒儿凭借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和精准的射箭技艺,成功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的传奇,他的名字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再往乌兰敖热山脚下走去,根皮庙遗址静静矗立。根皮庙始建于1677年,蒙古语意为“聚福”,是梅力更召庙的分庙。凑近细看,虽然文字已模糊不清,建筑主体已不完整,但从其背山面水、曲径通幽的选址中仍能窥见这座建筑中蕴含的独特智慧。沙德格嘎查非遗传承人宝日胡路过此处时提及,“这里曾是梅力更召喇嘛诵经避暑、修心养性的地方,每一块残存的砖瓦,都承载着数代牧民的记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漫步在沙德格嘎查的村落间,不时能听到与哈撒儿相关的传说。那些英雄故事,在代代传颂中愈发鲜活,而哈布图・哈撒儿传说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拥有近400年历史的哈萨尔祭祀,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承载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质,为这片土地的文明印记添上了厚重一笔。

  党建领航  凝聚发展合力

  这些镌刻在岁月里的文明印记,是沙德格嘎查的精神财富。当传统畜牧业加快转型、牧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时,这份对文化的坚守也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沙德格嘎查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动”为思路,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带领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黄粉虫养殖成为牧民增收新路径。4月,嘎查党支部带领牧民代表赴河南洛阳等养殖技术成熟地区学习,邀请专家实地评估指导。6月,原丰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筹集37股、7.4万余元,建60平方米养殖车间并配备设备,230公斤种虫入社标志着基地正式运营,合作社成员分工负责喂食、清洁、记录生长。

  与此同时,嘎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6户牧民入股筹13.8万元建75平方米养殖基地,传授技术带动牧民以家庭作坊加入,与第三方公司签回收合同,形成“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牧民”模式。合作社成员苏乐德介绍:“黄粉虫是‘蛋白之王’,可食用可做饲料,养殖周期短、繁殖力强,这批种虫120天—150天可产8吨—10吨成虫,预计年集体经济收益达2万元,成为牧民致富的‘黄金虫’。”

  除特色养殖外,沙德格嘎查打造的“麓沙德格—乌拉山白山羊”品牌羊肉,也是带动增收的关键力量。沙德格嘎查坐落于乌拉山北麓,24.1万亩天然草场生机盎然,清泉四季流淌,500多种野生植物构成了山羊的天然“营养库”,让羊肉兼具细嫩口感与丰富营养。无论是纹理清晰、色泽红润的风干肉,还是煮沸后鲜爽不腻、肉质弹实的鲜羊肉,均获得广泛赞誉。2024年8月,该品牌羊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沙德格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长安永清介绍:“入冬后,我们的羊肉销售进入旺季,牧民们都在忙着屠宰、分割和发货。在苏木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正着力优化养殖技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并联合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持续推进品种改良。”同时,沙德格嘎查也在积极延长产业链,生产优质羊绒,并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麓沙德格”品牌羊肉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特色奶食品是草原味道的代表,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手工老酸奶、酸奶饼各具风味;牧民打造的牛角骨项链、手串等民族饰品,藏着非遗技艺的灵魂与温度,这些特色产品成了嘎查新名片,更让产业振兴的活力在古村落的街巷间涌动,为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生机。

  民生为本  共享发展成果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沙德格嘎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让牧民的生活更有奔头了。而这份发展的智慧,同样延伸到了传统村落的守护与民生的提升中——沙德格嘎查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规划先行、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思路,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村落既留得住“乡愁”,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沙德格嘎查整合各类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将传统村落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牧民在保护中的主体责任与义务,对传统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确保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时的传统建筑全部完好留存,并在村庄显著位置挂牌保护,强化牧民及访客的保护意识。同时,利用“青青”讲堂,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网格化微治理、乡村振兴等教育培训工作,为嘎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

  在民生改善方面,嘎查将人畜饮水工程纳入“党建聚力、服务民生”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通过狠抓落实、多方协调、攻坚克难,确保项目顺利完工,让嘎查牧民喝上了“家门口”的方便水。同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地穴遗址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建设,为牧民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卫生健康等“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和居家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嘎查便民服务点还配备了必要的现代办公设施设备和专职人员,提升了服务水平。

  为切实提升群众服务能力,沙德格嘎查整合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志愿者等资源,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等力量,构建了嘎查主导、两委干部统筹的多方联动党建工作格局。建立网格服务机制,成立网格小组、配备网格长,完善“网格发现、嘎查村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将便民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营造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文明好风尚。

  沙德格嘎查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依托哈萨尔文化园等,嘎查结合发展规划,以乌拉山为背景,打造沙德格嘎查星空越野露营地,计划建设可移动式太空舱、帐篷营地、游客中心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描绘出一幅各族群众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如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乌拉山麓,沙德格嘎查便开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创新活力在这里迸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郭伟伟 冯美霞)

  (本版图片均由乌拉特前旗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