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10月22日讯 (记者 帅政)近日,一批生物多样性声纹监测设备与物联网智能物候相机,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使用。此举标志着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在智能化、精准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我国重要的樟子松种质资源库。保护区内栖息着貂熊、金雕等230多种脊椎动物,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新设备的投用将有效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通过采集声纹数据,系统可实时准确识别常见野生动物的声音,并经由卫星传输至管理局数据中心,科研人员可据此掌握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进一步分析其行为模式、种群动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为制定科学保护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