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谭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清晨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实训室内回荡着中英文交织的讲解声。谭佳站在学生中间,一边示范导游手势,一边纠正发音。“这个词要连读,像这样……”她一遍遍耐心示范,直到每位学生掌握要领。
13年如一日,这位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等待被发现。”这是谭佳常说的话,更是她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谭老师,我可能还是那个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女孩。”如今已成为贵州旅游行业骨干的崔明敏感慨道。2014年,面对贵州导游技能大赛的英语讲解环节,英语基础薄弱的她一度想放弃。
谭佳没有放弃她。每天课后,实训室里总能看到师徒二人反复练习的身影——谭佳逐词纠音,崔明敏反复练习。“谭老师像打了‘鸡血’,总是充满干劲地陪我一遍遍打磨讲解内容。”崔明敏笑着说。
正是这段备赛经历,让崔明敏不仅获得省赛三等奖,更收获了自信与勇气。从那时起,她开始踊跃参赛,专升本提升学历,坚定投身热爱的旅游事业。
在谭佳看来,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人才,更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毕节许多优质旅游资源还‘藏在深山人未识’,我们必须对接产业需求,把课堂搬进田野。”
2018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后,谭佳牵头成立毕节市首个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工作营。这个创新平台让师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开展乡村讲解员、民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把专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在化屋村培训时,一位农家乐老板最初对我们很抵触。”谭佳回忆,“但当我们演示标准化服务流程,并帮他设计特色菜品后,他成了最积极的学员。”这样的转变,在工作营的实践中屡见不鲜。
4年后,工作营升级为“文旅发展智库”,团队累计走进毕节上百个乡村旅游点,开展公益讲座百余场,惠及上万人次。谭佳也荣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
如何让职教课程更接地气?谭佳主持开发的《乡村旅游导览实务》给出了答案。这门入选贵州省“兴黔富民计划”的精品课程,源于对化屋村、兴发村等示范点的实地调研。
“我们围绕‘食住游购娱养学’,系统讲解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就像一本‘会走路’的技能手册。”课程投入使用后,已吸引上万人学习。
去年,谭佳带领团队接受毕节旅投集团委托,开发“花海毕节·金牌研学”系列课程。两个月里,她和学生走遍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等景点,最终构建起“实地参观+情景教学+手工体验+知识研学”模式,广受市场好评。
“未来,我将继续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水准仪’,帮助他们找准人生坐标。”谈及前路,谭佳目光坚定,“让更多学子在家乡的绿水青山间实现人生价值,就是我作为职教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职业教育沃土上,谭佳用热爱与坚守,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却闪亮的人生。
▶政策链接:
《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实施高职“双高”工程。着力支持3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支持15所左右高职院校实施贵州“双高”计划。打造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为服务“四化”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