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安心 一条心圆梦


一桌饭,聚起老人间的情谊。

民族团结的政策大家一起学。本报记者 苏烽 摄民族团结的政策大家一起学。本报记者 苏烽 摄

本报记者 苏 烽

每天十一时三十分,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幸福互助养老院里,准时饭菜飘香。20多位老人坐在长廊下闲话家常,等候开饭。秋日的暖阳中,80岁的马老汉拄着拐杖缓步走进院子。一旁,几位回族老人正与汉族老伙计对弈,谈笑风生。

“吃饭啦!”随着工作人员一声招呼,老人们说笑着步入餐厅。桌上,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的饭菜已准备就绪。

“在这里吃饭,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马老汉一边盛汤一边说:“以前儿女不在身边,吃饭总是凑合。现在顿顿有热菜热饭,还有人说说话。”

西庄村紧邻乌兰县城,1637位村民中,回族和汉族占80%,还有藏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2024年,村里开办幸福互助养老院,为这个多民族村庄增添了更多活力。

“我们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89位,不少是‘空巢老人’,吃饭是个难题。”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晓平介绍。2024年10月11日,历经数月建设的养老院正式运营,专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

养老院坚持“当天做、当天吃”,确保食材新鲜。现在,幸福互助养老院的服务范围不仅限于本村老人,还吸纳了城中、城东社区的部分老人前来就餐。

“吃着放心,聚在一起也开心。”一位正在用餐的汉族老人说。

村集体每年划拨资金,并积极吸纳社会捐款,保障了养老院的持续运营。“这更像是村里团结友爱精神的传承。”马晓平说:“过去大家吃大锅饭、搞建设;现在老人们聚在养老院,其乐融融。”

一桌饭菜,聚起的不仅是老人间的情谊,更是整个村庄的向心力。

西庄村的幸福和谐并非偶然。这里邻里纠纷虽难免,但解决方式很高效。

村民马福军和马连吉两家曾因排水问题产生矛盾。“浇地的水排出来,把路都淹了。”马晓平回忆。村委会第一时间入户,组织双方协商,最终商定将水排入管网,大家互相谅解,避免矛盾激化。

如今村民住进楼房,琐事增多,但许多矛盾在“家门口”就能化解。马晓平说:“我们将心比心,倡导好风气,不影响他人生活。”

而今的西庄村,各民族互帮互助已成家常。

村民马明亮与对门的汉族邻居实宝川早年住平房时就是好友,逢年过节互相串门,有事互相帮忙。现在虽分住不同楼房,但情谊依旧。马明亮说:“我们两家到现在,节假日、端午节有时候还是在一起过的。”

“刚开始各有各的理,我们就引导他们改变想法。”马晓平说:“把民族政策讲透,让大家从理解到认可。”

村里还设立了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并申请殡葬服务站,免费为村里的汉族群众提供场地。马晓平说:“汉、回族虽然民族不同,但互相尊重友爱。”

在西庄村,邻里纠纷首先会想到找村委会。这种信任,源于村干部日积月累的公平公正。

2017年11月20日,马晓平当选为西庄村党支部书记。“要让各民族紧紧相拥。”马晓平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作为回族干部,他嘴边总是挂着这句话:“要考虑到其他民族,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村民。”

村委会的藏族干事靳玉林刚处理完当天的事,听着马晓平的话不禁点头。聊起现在村里的团结劲儿,他说:“我们西庄的老话怎么说的?一起扛过锄,就是一家人。所以你现在看,为啥不管回族汉族藏族,开口闭口都是‘我们西庄村怎么了’?根儿就在这儿。”

这种“我们”的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西庄村最坚实的基石。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目前,村里已争取五个民生项目,包括管网改造、2300万元的冷链一体项目和930万元的建材市场投资,更让这个城边村看到了无限可能。

“咱们村靠近县城,这就是最大的优势。”马晓平站在新建的蔬菜大棚前,给村民算着一笔明白账。这500万元的大棚项目,不仅让村集体增收,更重要的是让10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工作。

夕阳西下,马晓平望着炊烟袅袅的村庄,语气里满是笃定:“只要大家心齐,日子会越过越好。”他盘算着下一步要申请的“儿童之家”,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让老人和孩子的笑脸,共同装点西庄村的每一天。

傍晚,幸福互助养老院的方向又传来熟悉的招呼声:“开饭啦!”这声呼唤穿过暮色,掠过新修的绿道,轻轻落在每位村民的心上。

老人们相携着走向餐厅,不同民族的家长一边招呼孩子,一边约着晚上串门。在这片温暖祥和的余晖里,一桌饭暖了胃,一个家安了心,一条心圆了梦,这就是西庄村正在发生的,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