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金融科技还红火吗?这样的跨界人才仍面临双向结构性缺口:“懂技术的从业者往往金融知识储备少,懂金融的从业者又往往技术沉淀不够”,而清晰的金融科技岗位图谱与明确的职位发展路径,是连接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关键桥梁。
随着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在沪决胜鸣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19日发布《金融科技人才求职红宝书2025》,面向全国21所高校24支决赛队伍以及金融科技相关专业学子提供“行业洞见”与“就业指南”。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在上海交大举行。
【需求侧:约25%企业希望通过减员优化结构】
作为《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系列丛书之一,这部“红宝书”显示,从当前金融科技岗位需求侧看,用人单位招聘金融科技类员工的意愿以稳健为主。与前些年的“快速扩增”不同,金融科技人才储备变动趋势表明,“温和扩张”成为当下金融科技发展至一定规模后,人才市场需求侧的自然回应,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希望通过减员来优化内部人才结构。
结合调研问卷分析与企业深度访谈,高金副院长李峰教授解读相关人才素质要求认为,专业性、技术储备与实践能力三者同等重要。其中,专业性侧重于专业的适配度,技术储备侧重于相关专业证书的获取,实践能力则侧重于相关实习与项目经历。
就企业招聘岗位的分布看,目前技术研发、数据分析与营销成为最热门的招聘岗位。李峰表示,这反映企业发展金融科技的核心依托在于:一方面是深挖底层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数据量化分析,挖掘市场潜力。
《金融科技人才求职红宝书》将金融科技领域主要岗位划分为12类。
【供给侧:头部高校普遍开设相关硕士项目】
就供给侧而言,《金融科技人才求职红宝书》调研发现,内地头部高校普遍开设了金融科技相关方向的硕士项目,仅高金智库的课题组就收集到十余所头部高校的金融硕士、管理硕士、商务分析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等6种硕士项目,其中以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为主。
其中,经管类学院是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主战场”,达到总体规模的四分之三。同时,财经类院校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项目做得更细致、更垂直。比如,一些财经类院校设置了专门的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学院。而综合类院校融合并重,则在双学位选项下的金融方向渗透科技。
在就业预期方面,传统金融类岗位仍旧是金融硕士(MF)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处,金融科技相关领域也逐步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向。李峰解读认为,当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驱动相关人才分布的占比增加,其中科技与互联网行业、金融科技领域占比已有不小的基数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右一)为获奖队伍颁奖。
聚焦于数字金融领域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的案例,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要求以实际案例为依托,通过挖掘数字金融的创新点,提出切实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73所高校共445支团队报名参赛。参赛学生深入企业及金融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系统收集一手资料,编写案例分析报告。
最终,中国人民大学参赛队伍的“数据资源的确权与入表:挑战与破局”荣获一等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队伍获二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大学队伍获三等奖。
原标题:《上海高金“红宝书”揭示:当下金融科技人才储备趋势变为“温和扩张”》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