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郑 峰
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深刻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该战略要求体育事业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机构的体育教学体系承担关键支撑作用。当前,全球体育教育范式正经历显著转型,身体素养培育成为国际共识,多国通过制度保障强化学校体育的战略定位。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亟需突破传统模式,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复合型需求。然而,当前教学体系在战略协同、资源整合与评价导向等环节仍存在改进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国家战略效能的充分发挥。构建适配体育强国战略、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新型教学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命题。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与体育强国战略衔接有待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尚未有效承接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使命。在健康促进维度,过度侧重基础体能达标训练,忽视生存技能培养与健康管理能力塑造,游泳、急救等关键生存技能未纳入必修体系,导致学生终身体育素养培育不足。竞技人才培养层面存在结构性缺失,攀岩、冰雪运动等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覆盖率明显不足,缺乏系统化人才选拔机制,制约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储备效能。这种目标偏移致使高校体育难以承担全民健身基础工程、竞技人才孵化器、体育文化传播源的战略职能,削弱了其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
资源供给与课程建设仍需提质增效。在体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资源供给与课程结构环节仍待完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方面,部分硬件设施尚未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例如,生均体育活动面积暂未达到国家标准,智能化运动场馆建设进度有待加快,虚拟仿真训练设施的配置比例也需提升,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开展形成制约。课程建设层面,课程体系趋向同质化,球类课程占比相对较高,而户外拓展、科技体育等前沿领域课程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同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存在提升空间,具备攀岩指导员、电子竞技教练等新兴项目资质的教师比例较低,跨学科教学能力也需进一步加强。此外,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尚未健全,运动科学前沿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通道不够通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度缓慢,对教学形态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评价机制与协同效能仍需优化完善。现行评价机制存在导向偏差与维度缺失,还需系统性优化。评价机制方面,评价标准对运动技能量化考核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过程性评价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有待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服务、社区体育指导等实践成果尚未纳入评价体系,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估也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不足,行业组织、社会组织暂未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也需加快建立。协同效能建设层面,各类协同网络的运行机制仍需健全。校企合作多集中于赛事赞助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进度有待加快,俱乐部青训体系与高校课程之间的衔接通道尚未畅通。此外,区域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完善,高校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存在断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渠道也需进一步拓展。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体教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及高校服务区域体育发展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制约。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实施路径
目标体系战略化重构,建立与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深度契合的教学目标框架。可以通过健康素养维度整合生存技能训练内容,构建包含水上安全、应急救护等核心能力的必修课程体系,形成学生体质健康动态追踪机制。竞技人才培养层面,聚焦奥运新增项目布局,建立攀岩、滑板等项目的阶梯式培养通道,实现基础普及与精英选拔的有机衔接。文化传承维度,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功能,开设传统体育技艺研习课程,将体育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产业服务维度,对接体育产业升级需求,嵌入体育经营管理基础课程模块。通过健康能力奠基、竞技人才储备、文化认同塑造、产业素养培育进行整合,重塑高校体育服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的战略支点价值。
协同机制生态化建设,创建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机制改革构建发展性评价框架,可以采用运动技能进阶认证、体育文化传播实践、社会服务成效记录等多维度评估方式,提升过程评价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协同网络建设方面,纵向层面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机制,实现课程贯通与师资共享;横向层面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设职业能力导向的特色课程;国际层面拓展海外体育研修项目。建立区域体育资源协调中心,整合场馆设施与课程资源,构建高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常态化机制。通过评价体系转型与资源网络优化,形成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社会服务融合互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深度对接体育强国战略要求。针对教学目标、资源供给、协同效能等方面的困境,通过重构健康素养奠基、竞技人才储备、文化认同塑造、产业服务培育四维目标体系等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与多元协同网络。通过目标校准、资源重组、机制创新等突破,为高校赋能国家体育战略提供解决方案。未来,需持续深化战略协同与资源整合,提升服务全民健康、竞技发展、文化传承的系统效能。
【作者系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金号:2022JSY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