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崎岖山路变成发展通途


赵永辉(左二)在现场指导工作。本人供图赵永辉(左二)在现场指导工作。本人供图

本报记者 芈 峤

工人血氧饱和度不到90%,机械都会有“高反”,在青藏高原修路,难的不是技术,是既要克服自然阻碍,又要守护好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10月9日清晨7时,赵永辉已经出现在同赛高速公路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施工现场。海拔三千多米的青南高原上,寒风裹挟着晨雾掠过山丘直吹人心。这位42岁的高级工程师及同仁至赛尔龙(青甘界)段公路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紧了紧安全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机械会有‘高反’,人就更不用说了。”赵永辉说的“高反”,指的是高原环境下机械效率的大幅下降——柴油燃烧不充分,挖掘机功率不足,每天有效作业时间还不到平原的85%。而工人们的血氧饱和度普遍不到90%,劳动效率只有平原地区的75%。

20年前,这个来自陕西宝鸡的小伙从青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便扎根高原,从基础道路修建到高原工程难题的挑战,从技术员到副指挥长,他见证了青海交通的巨变,也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这片高原大地。

高原施工,远不只是克服高寒缺氧这么简单。赵永辉用“三个脆弱”概括这里的特殊性:生态脆弱、地质脆弱、人的生理脆弱。

“在青藏高原,如果施工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赵永辉站在草原上,看着眼前蔓延至远方的路说,同赛高速公路有目前青海在建的第一高墩扎毛河特大桥(最大墩高151.7米),高处作业的安全管控,高寒高海拔下保障混凝土质量是最大的考验,质量不过关不仅影响安全通行,更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赵永辉和团队创新采用“桥梁墩柱一体化养生棚+聚氨酯保温泡沫”措施,以混凝土自身的水化热作为主要热源,再铺上聚氨酯泡沫、棉被保温层、塑料薄膜和篷布,像给桥墩穿上一件厚厚的“羽绒服”,提升混凝土养护质量。

比起技术难题,更让赵永辉挂心的是安全。同赛项目有88座桥梁、19座隧道,很多隧道要穿越泥岩和安山岩等复杂地层。“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就是要把‘零死亡、零事故’刻在心里。”

赵永辉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坚持“一册制度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隧道里使用成套化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换人、机械化减人”。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需要日复一日的高要求坚持。

在赵永辉看来,在青藏高原修路,承载着比交通更深远的意义。“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更是把国防、经济、生态、科技四条看似平行的‘国运线’拧成了一股绳。路修到哪儿,国家的战略纵深、市场半径和生态安全边界就延伸到哪儿。”

这份信念,也传递给了年轻一代。在同赛项目部,赵永辉组建“科创先锋队”,把年轻人推到技术攻关一线。“我们要把‘两路’精神传下去——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他常说,高原施工最考验人的不是技术,而是意志。

项目部的年轻人还记得,去年冬天,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赵永辉带领大家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工地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手冻僵了,就哈口热气搓一搓;脚冻麻了,就在原地跺一跺,问题解决时,大家的睫毛上结满了霜花。

谈及家庭,这个在工地上雷厉风行的汉子沉默了。一年365天,他鲜少顾家。两个孩子上学、老人生病,他多半不在身边。“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顿了顿,“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对家人有太多的亏欠。”

黄昏时分,赵永辉还在施工现场检查进度。刚看过天气预报的他,怕晚上降雨影响施工,施工人员马力全开铺筑路面,厚厚的云层下,高原交通建设者们的身影显得格外伟岸。

“等这条路通了,我一定要带着家人来走走。”望着远处绵延的群山,赵永辉轻声说道。身后,一条崭新的公路正在青南大地上不断延伸,它宛如一条吉祥的哈达,连接起沿途的村镇,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希望驶向远方。

崎岖山路变通途,在这条连接同仁与赛尔龙的道路上,赵永辉和同事用脚步丈量理想,用汗水浇灌信念。他们知道,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在为青藏高原的明天添砖加瓦;每一毫米的推进,都是在延伸着这片土地的发展边界。他们和千千万万青海交通人一样,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更加四通八达的青海交通新画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