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力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思政话语作为传递思想、价值观的核心载体,其建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汉语言修辞艺术蕴含丰富的表达智慧,巧妙运用修辞手段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将修辞艺术融入思政话语建构,有助于改进刻板表达,提升思政话语的吸引力与穿透力。
汉语言修辞艺术与思政话语建构的关联
汉语言修辞艺术和思政话语建构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内在关联和深层次互动性。修辞艺术是汉语言表达中最核心的精华,经过处理、润饰和革新,使词语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表达策略和手法,给话语建构带来多样化表现和传播路径。思政话语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为目的,建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引领效果和意识形态凝聚力,迫切需要借助有效表达手段,增强话语吸引力和穿透力。
从功能维度分析,修辞艺术可以柔润思政话语理论性较强风格、弥补思政话语抽象度较高等不足。思政话语中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都有很深的理论内涵和很高的概括性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平铺方式传达,容易造成言语乏味、晦涩难懂,削弱受众的接受意愿。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则能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把深奥的真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将“理想信念”喻为“精神的钙”,既生动揭示其重要性,又便于理解记忆。通过使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话语的节奏感和气势,使得观点的阐述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例如,“民有所信、国有所强、民有所望”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有序的排比来增强价值传递感染力。
从传播维度剖析,加强汉语言修辞艺术和思政话语契合,对增强话语传播效能十分必要。在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的今天,思政话语面临表达生动性欠缺、传播单一等问题。修辞艺术在语言传播中起着“催化剂”作用,可以破除话语中的刻板印象,提升话语的情感共鸣和传播张力。设问和反问式修辞可以启发受众思维,引导受众积极参与话语互动;引用典故和诗词不仅可以展现文化自信,还可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思政话语更具文化亲和力。
汉语言修辞艺术在思政话语建构中的运用方法
具象阐释式比喻。思政话语构建中,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为受众所熟知的具体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可降低理解门槛并提升话语阐释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通常都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如果直接宣讲理论容易使表达论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通过适当的比喻和隐喻,可以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使观众在具象化表达中理解深层内涵。在实践上,思政话语可以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中选择喻体以提高表达贴近性。利用“种子和土壤”这一比喻来描绘青年成长和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用“破茧成蝶”来描述改革与发展中的变革,这样的描述方式可使理论解读更加生动和贴近实际。与此同时,要注意喻体选择是否准确和得当,以免由于喻体失当而产生误会或弱化论述严肃性。通过巧用比喻和隐喻,思政话语可以更加生动地进入公众视野,达到理论传播和情感传递相统一。
逻辑层递式排比。排比和层递修辞与结构类似,语义关联的语句排列方式,产生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表达效果,能有效提升思政话语逻辑链条严密性和观点论述气势。思政话语往往需要对理论体系、政策方针或者价值理念等进行系统阐述,内容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直接关系到受众认知和接受。排比和层递修辞以重复性句式和递进性语义为手段,能突出重点、加强记忆,从而将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清晰化。排比和层递修辞可以运用于思政话语多维度实践中,解读政策时,采用排比句式分项列举举措,有利于受众迅速掌握核心内容;在价值观倡导上,采用层递结构呈现目标递进关系,可激发受众情感认同和行动力。与此同时,要注意避免生硬堆砌排比句,应保证句式和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过分追求形式造成逻辑牵强。通过合理使用排比和层递,可以使思政话语在更加严密的逻辑和更加激越的声势中传达理念,增强理论深度和传播效能。此外,在思政演讲、宣传标语等场景中,排比与层递的结合使用更能发挥强大威力。如“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迈向共同富裕”,通过层递展现发展脉络,配合排比句式的节奏感,既清晰呈现政策推进的逻辑轨迹,又以磅礴气势激发受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奋斗热情。
设问反问式思考。设问和反问修辞以设置疑问情境为手段,突破单向灌输话语方式,能有效地触发思政话语中受众的积极思考,提升话语互动性和感染力。传统思政话语多以陈述性表达为主要特征,受众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场景,引发深层次思想共鸣的触点不够丰富。而设问和反问的使用,则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表述变成更加具体的问题,引导受众参与思索,使“被动倾听”变为“主动探索”。比如在探讨理想信念教育时,以“人们为什么需要理想呢?离开了理想,生活将何去何从?”设问开头,很快就能抓住受众的思绪,触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在强调责任担当意识时,提出“在时代的使命面前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反问,强化情感冲击力,唤起受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修辞方式既激活了话语氛围,更能促使受众在思维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从而产生更为深层的价值认同。在实践中,设问和反问都需要准确地掌握时机和分寸,对于复杂的思政理论,可采用连续设问的方式,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以“自由是指无拘无束吗?平等怎样扎根于现实?”逐层深入,带领受众对理论内核进行抽丝剥茧的领悟;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反问可直击矛盾本质,如“面对网络谣言,是否应该坚持理性和真理?”以强烈情感共鸣刺激观众价值判断。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也给设问和反问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空间,短视频平台弹幕交互、社交媒体话题探讨、疑问句式启动交互等,可以迅速集聚受众的注意力,使思政话语由单向传播走向双向对话。
引经据典式渲染。所谓引经据典,就是将经典文献、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思政话语之中,可以使思政话语更具深厚文化底蕴,提升理论阐释权威性和文化亲和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将其融入思政话语中,不仅能够凸显文化自信,还可以让抽象理论获得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支撑,缩短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引用《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又为现代理念提供了历史注脚;在倡导奋斗精神时,借用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诗意的方式可激励受众坚定信仰、勇往直前。通过引经据典,在丰富话语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能够让思政理论增强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实践应用时,需要注意引经据典的契合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所引用的内容要与思政主题保持高度一致,精准解读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时代需求创新性地改造经典,使之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应避免生搬硬套,以保证经典引用自然通顺和恰如其分。通过引经据典,可以将思政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用文化魅力来吸引、感染受众,还能用历史智慧来提升理论说服力,促进文化传承、主流价值实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
汉语言修辞艺术为思政话语建构提供了大量表达资源和创新思路。通过对修辞艺术潜能的深度发掘和对多样化修辞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话语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修辞艺术和思政话语有机结合,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价值引领和思想传播。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