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史”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


顾永杰

“中国科技史”课程绝非简单的历史知识陈列课程,其内含的思政价值亟待挖掘。实际上,中国科技史正是一部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史,是帮助当代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源泉,具备实施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在教育实践中,应聚焦具体的课程教学要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维度,系统重构教学体系,通过“中国科技史”课程促进思政教育顺利开展,落实课程育人功能。

挖掘思政教育要素,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科技史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求实创新、协同攻坚的奋斗史,是科学家精神最鲜活、最本土化的载体。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科技史”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将其作为重要切入点,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依托“中国科技史”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绝不是生硬地说教或贴标签,而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在内容感知中自然塑造价值观,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因此,需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为学生提供认知“脚手架”。纵向上,梳理历史进程,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教师应重点讲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四大发明”,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此历史轴下,将近代的屈辱与探索、当代的科技崛起与巨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纵向对比中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伟大复兴之路,激发时代使命感。横向上,剖析历史转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以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为重要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重维度分析中西方科技发展,在对比思考中深化学生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突出思政教育意蕴

教学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中国科技史”课程中思政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实际上,“中国科技史”课程为抽象化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具象化载体,为避免陷入空洞说教、增加认知负担等问题,应本着强调知识技能与突出思政要素双重目的,创新教学方法,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改变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传统讲法,按照思政教育目的确定主题,选择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典型事件、人物等作为核心教学单元,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精选《天工开物》《考工记》等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从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精神内核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学习,在加深认知理解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情境教学法。为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沉浸式历史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民族自豪感和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实现情感教育的深度浸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国家宝藏》《大国重器》等影像资料,以强大的叙事冲击力增强教学吸引力,实现以情动人;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中国科技“动起来”,增进学生理解力;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获得直观的学习感知与情感体验等。项目式学习。教师可设计一个复杂、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如仿制一台古代科技仪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进而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我国古代科技的精妙,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小组合作、克服项目难题中锤炼协同精神与实践毅力等,助推思政教育在“中国科技史”课程中的实施。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发挥主体引导作用

在“中国科技史”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重要的执行者与引导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完成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角色升华,将“中国科技史”深度转化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价值观念的生动教材,做到教书育人。

立足课程思政背景,正确认识“中国科技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改变以往对“中国科技史”课程的片面认知,从更高站位重新审视和挖掘这门课程的独特价值。一是明确其是“历史课”,更是“思想课”。教师应超越技术史观,不能将课程视为中国科技发明的罗列,而应将其看作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国国情及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钥匙”,有意识地从科技史中提炼和总结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二是明确其是“过去式”,更是“未来式”。“中国科技史”课程的落脚点不应是回顾过去,而应是启迪当下与发展未来,教师要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引导他们自觉承接历史使命,树立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责任感和自信心。

自觉提高教学素养,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在“中国科技史”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对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自觉提升思政素养与史学素养,进而提高教学胜任力。一是提升思政素养,做到“真信真懂”。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强化自身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在“真信”中有底气感染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获得强大的思想分析工具,增强思政敏锐度,从而在“真懂”中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深化史学素养,做到“挖深吃透”。教师要拓展史学视野、深化专业知识,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发展历程等,以扎实功底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观点。

综上所述,在“中国科技史”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并非是简单的跨学科知识拓展,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深度解读历史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要素,将“中国科技史”课程建设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实现以史育人。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大学生‘中国科技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2025JYQS0336)项目成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