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啣山上的野沙棘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2025“大美上营、畅跑马啣”高原乡村健康跑活动现场。
寺洼遗址出土的陶罐。
俯瞰马家窑村。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临洮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秋日的临洮,洮河欢快奔涌,山川田野叠翠。衙下集镇寺洼山村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丰富;洮阳镇马家窑村彩陶雕塑矗立村口,古朴典雅;上营乡瓦窑滩村高山草甸一碧千里,草场簇拥着马啣山军马场……一个个村庄如颗颗明珠洒落在洮河岸边,欣欣向荣,处处彰显文化元素。
临洮县深入挖掘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文化强县”“旅游名县”建设,擦亮“战国秦长城西起首、马家窑文化命名地”文化品牌,打造“畅游兰州后花园、人文临洮等您来”旅游名片,加快推动农文旅商科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描绘出一幅幅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乡村画卷。
展示史前文明 助力乡村蝶变
一场秋雨过后,洮河谷地的寺洼山村生机盎然,柴胡翠绿的枝叶在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露水,玉米如青纱帐般郁郁葱葱。在这广阔的田野间,寺洼遗址静静地躺卧在深厚的黄土层中,蕴藏着远古文明的密码。
寺洼遗址于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寺洼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为甘肃史前时期的正确分期提供了科学依据。寺洼遗址分布范围内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辛店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
2018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在寺洼遗址连续开展7个年度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2025年,寺洼遗址考古发现被评为“2024年考古论坛六大考古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里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这是城市的雏形,还发现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并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临洮县谋划75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89.98亿元。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寺洼遗址发掘项目,已在国家文物局正式入库;5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正有序推进;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洮阳镇8个传统村落改造提升、马家窑寺洼辛店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等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7亿元。
岁月沉淀,文化魅力超越时空。马家窑遗址位于马家窑村西侧洮河西岸台地,该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起点,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马家窑村,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深藏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脉动。村史馆陶器上的刻痕无声诉说着先民的故事,村口矗立的巨大彩陶雕塑,村道悬挂的陶器形状灯笼,村民房屋的黄土泥墙上的彩陶工艺品,展现着农文旅融合的魅力。
“我们村2021年综合改造,把马家窑文化元素运用在全村风貌提升之中,将5000多年前史前文化活态传承。”马家窑村村支书丁海成说,通过打造集遗址探秘、陶艺传承、数字互动、田园体验于一体的马家窑文化主题沉浸式农文旅研学基地,带动了全村研学游,千余名学生来此制作陶器,体验先民手工技艺,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来到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展示馆外形以明黄色为基调,屋檐覆盖麦草,悠远古意油然而生。步入馆里,考古人员发掘的实物图片,原始部落生活居住的彩色油画,先民们制作泥塑陶坯的生动现场,复原的古窑遗址考古坑,栩栩如生再现了陶器从绘制到烧制全过程。
一个个陶彩图片,有旋涡纹陶罐、锯齿纹陶壶、蛙形纹陶盆等,造型端庄饱满,线条流利生动。“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临洮县博物馆馆长韩军介绍。
马家窑村依托马家窑文化遗址,建成1座80多平方米的村史馆,正在建设的马家窑文化主题沉浸式农文旅研学基地占地1000亩,总投资1.3亿元。通过立法保护与创新开发,实现马家窑文化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产业转型。统筹整合马家窑遗址及核心保护区集体土地、村内闲置房屋等资源,引导农民以技术、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链,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户均1人稳定就业、年增收2万元以上。
探寻军马文化 赋能乡村旅游
距离县城43公里的上营乡瓦窑滩村,海拔2800米,梯田层叠,如大地诗行。
“这里土地广阔,我家种了50亩地。4亩大白菜刚收完,1亩收入3000元。10亩当归、8亩党参,长势正旺。还种了20亩洋芋、8亩苞谷和小麦。除了庄稼收入,村里还兴起了乡村游,今年夏天游人多,我煮了苞谷和洋芋卖给游客,我还到军马场的农家乐打零工,1天收入120元,今年各项收入都不错。”村民王红梅笑着说。
沿着村庄前行,缓坡地慢慢抬升,马啣山军马场尽收眼底,翡翠色草甸如绿色毯子,从山下铺展到海拔3500多米的山巅,清澈的山泉汩汩流淌,野党参、贝母、防风等中药材遍布山间,一朵朵格桑花五彩缤纷,一簇簇马蔺叶子如剑舌般竖立,一颗颗野沙棘果子晶莹透亮。
更令人称绝的是,山间石头上有点点块块、丝丝缕缕的石苔花,是由苔菌所生,它的根依附在石头上,形成铁锈色、土黄色、灰褐色等色彩斑斓的天然“岩石壁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步行栈道曲折迂回,红色风车廊道鲜艳夺目,马儿在草场上悠闲吃草。
“上营乡地处马啣山南麓,翻过山那边就是兰州榆中。”上营乡党委书记王栋介绍,马啣山军马场历史悠久,占地1.58万平方米。2020年以来,上营乡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48万元,对军马场废旧房屋及圈舍维修加固及改造提升,建成集学、教、游、吃、住、玩为一体的军马场文化旅游中心,历史文化展示和国防教育特色突出。
步入军马场历史文化馆,军号、旧马鞍、马灯、骑兵棉靴等,一件件珍贵的军马装备实物,无声诉说着军马场的峥嵘岁月,各类马种、马化石、马的演化史等图片影像资料,展示了一幅幅马鸣风萧萧的画卷。在马啣山玉石文化展厅,摆放着一块块光泽柔和、颜色丰富的玉石,“这是当地村民用捡到的马啣山玉雕刻而成的玉石作品,马啣山玉料别有魅力,齐家文化玉器所使用的就是马啣山玉料。”上营乡干部孙玉蓉说。
瓦窑滩村深挖军马场历史,实施乡村建设,硬化道路8公里,改建卫生厕所164座,清运生活垃圾8.3吨,拆除旧危屋、乱搭乱建100平方米,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乡村游。“今年7月,我们这里举办了2025‘大美上营、畅跑马啣’高原乡村健康跑活动,上千名跑步爱好者一路跑,一路欣赏美景,尽情享受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跑步的乐趣。”瓦窑滩村村支书赵鹏说。
据悉,临洮县整合县内人文、水域、生物、建筑、历史、文创等旅游要素,按全域全季格局推出花之旅、梦之旅、研之旅、乡村体验游、文化古迹游、冰雪温泉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样板村21个,打造重点景区10个,初步构建起“三山三湾三园”全域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1.2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8.7%和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