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链”上AI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葛志军 报道组 余慧仙 王钧毅

  位于海拔500多米大山上的衢江区峡川镇东坪村,是一个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村落。这里有一片平均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柿子林。林间,两扇用竹片拼接而成的大门将一个院子与外界隔开,里面有3幢外观简洁的房子,与院外热闹的休闲旅游场景相比显得有些“另类”。门口一块写着“乡村硅谷”的招牌和一排曾入驻这里的高端科研人员名单,顿时给人一种高级感。

  “古村”与“硅谷”、“AI”与“柿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这里形成了“超链接”。

  10月8日,记者走进“乡村硅谷”办公室,3位刚从欧洲回来的博士正在交流讨论一个关于“记忆永生”AI项目落地的相关事宜。这3位就职于国外顶尖互联网大厂或大学科研院所的博士能为一个AI项目聚首在僻静的东坪村,源自“乡村硅谷”创始人杨辉的一个创业理想。

  从2021年开始,执着于探索服务科技工作者新商业模式的杨辉,踏访了全国150多个乡村后,最终选择了这个隐匿于千里岗山脉深处的古村落。去年5月,“乡村硅谷”正式对外运营。

  “这里不面向普通游客提供旅游住宿,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数字游民部落,而是一个服务现代科技工作者的乡村深创基地,为科技人员提供算力等互联网基础性服务,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进行‘闭关’创作。”杨辉如此定位“乡村硅谷”。

  “今天他们讨论的项目是针对当下老龄化社会需求而开发孵化的,第一步是‘智愈新生’,主要提供AI适老化服务;第二步是‘记忆永生’,提供个性化AI记忆体服务。”杨辉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人的全生命周期AI保姆”。

  据了解,“乡村硅谷”运营一年多来,已先后接待了600多人次,有程序员、设计师等,入驻时间短的一周,长的一年多,还有多次入驻的。而像这样由“谷友”(研发人员之间的昵称)们自由组合、相互启发、共同研发项目已成为一种常态。

  “根据阅读障碍者跳跃性阅读文字的特点,利用AI算法把长句拆成短句,或重新打乱文字排版,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从中国美院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陈侃文,向记者展示了她用4个月时间完成的“字由阅读”AI文字排版系统。“全国有超四千万的阅读障碍者,这个系统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陈侃文说,她自己就是一个阅读障碍者,这次专门来“乡村硅谷”跨界学习AI技术,结果有了这个意外收获。

  陈侃文灵感的源头来自AI算法工程师冯凯的AI智能体开发。冯凯在“乡村硅谷”住了一年多,开发了十多个AI智能体。在冯凯等人的技术支持下,陈侃文顺利完成了项目开发,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该系统已进入内测调试阶段,还在“乡村硅谷”的帮助下申请了科技创新项目扶持资金,12月前将完成1.0版本,并通过API接口实现TOB商业运行。

  理想拥抱理想,灵感碰撞灵感。一年多来,经过自由研发、孵化培育,以“乡村硅谷”(东坪村99号)为注册地的科技公司已有4家、“科技个体工商户”39家。

  高大上的“乡村硅谷”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在地化赋能服务?杨辉尝试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寻找AI普惠的新路径,让AI与乡村建立起一种向下延伸的“超链接”。

  今年9月,上海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团队入驻“乡村硅谷”半个月进行“闭关”创作。受“乡村硅谷”运营模式和东坪村千年文脉的启发,他们产生新的灵感,额外创作了《唐宫娘娘AI寻亲记:东坪柿子红千年》,并成功入围在纽约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

  冯凯在入驻“乡村硅谷”期间,在杨辉的支持下实施了一项“米兰计划”,以此来验证:AI不神秘,是一门易学可用的新工具。实验对象是57岁的东坪村农家乐业主危米兰,她只有初中学历,经过5天4夜的AI编程培训后,独立完成了自家农家乐网站的开发。这个国庆长假,她的农家乐成了网红打卡点。

  傅早琴是东坪村妇女主任,大专毕业的她参加了第二期培训班,对AI技术的运用效果大加赞赏:“AI技术真是太好用了,以前常为一些简单的文字申报材料发愁,现在可以分分钟搞定。”

  截至目前,“乡村硅谷”利用高端人才资源阶段性集聚的优势,已先后与人社部门、互联网公司联合举办了3期AI培训班,学员80多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0岁。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科研人员走进东坪,当地村民已慢慢地从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走向通过他们学习、利用新技术。“刚开始时,村民常会问:‘AI是什么东西,能吃吗?’现在开始有人打听培训班的事。”杨辉说,在乡村实现技术平权需要一个过程,但对乡村的未来很有意义,“我们愿意做一粒种子。”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