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场”让乡村振兴更澎湃


(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超

10月初的清晨,太湖湖面的薄雾尚未散尽,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的谢芳萍已经踏着露水走进茶园。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农耕图景。在她身边,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果苗共生。不远处,烘焙机正酝酿着源自咖啡豆的醇香。在她经营的咖啡厅内,枇杷咖啡、碧螺春咖啡成为“爆款”。

这位“85后”姑娘的身份在茶农、咖啡师、民宿合伙人之间灵活切换。无独有偶,在吴中区,古典的江南意象正被注入新的活力。这里不再只是小桥流水、古镇园林的静谧背景,更成为一群“新农人”挥洒才情的广阔舞台。

这些年来,一群像谢芳萍这样的青年,选择从城市回归乡土,他们带着新知识、新视野、新技能,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模式,而是用、品牌营销、产业融合、文化赋能,为现代农业写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春注脚。

组织在身边,创业不孤单

在吴中,一场静悄悄的“青春返场”正在发生。吴中区金庭镇的“85后”民宿主理人张苏荣早年间曾在大城市创业。创业成功后,他选择回乡“开民宿”。

36个房间,在节假日呈现爆满状态。这背后是他独到的眼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张苏荣联合11户果农成立合作社。他勇于“破壁”,让民宿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成为展示当地风物、串联农耕体验的平台。

张苏荣深度挖掘金庭镇的历史文化,设计采茶、制茶、果园采摘、徒步探险等定制路线,让游客“为一间房,赴一座岛”,深度感受太湖生态与人文之美。张苏荣的实践,模糊了一、三产业的界限,展现农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体验导向的巨大潜力。

在吴中区临湖镇,徐峻育则把“破壁”的焦点放在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商业模式上。他从事的花卉苗木产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苗圃经营。

他引入智能温室、精准滴灌系统,通过先进技术培育稀缺苗木品种。更重要的是,他还开展园艺教学、庭院设计等衍生服务。“我们卖的不仅是植物,更是美学的解决方案和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徐峻育的理念让苗木产业焕发出知识与创意的光彩。

这场“返场”潮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对新农人群体敏锐的洞察与有力的托举。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制定《吴中区“新农人”培育实施意见(2025—2027年)》,以三年之期,为“新农人”强本领、提素能、增创收提供“动态成长”全流程服务。

团吴中区委则扮演着“创业同行者”的关键角色,通过陪伴式服务为这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扫除创业初期的荆棘:不仅提供“一对一”的创业导师配对,化解从田间管理到品牌营销的首个难题,还常态化组织“新农人沙龙”与资源“相亲会”,促成跨界合作与经验共享;积极链接低息贷款、场地补贴等初创资源,打造坚实的“创业首站”,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在身边,创业不孤单”。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效应”

在吴中区东山镇,种植莼菜的“新农人”叶玉泉的故事是“聚力”的生动体现。莼菜这种水生蔬菜口感滑嫩,营养丰富,但保鲜难、销售渠道单一曾制约其发展。

叶玉泉没有局限于种植环节,他潜心研究莼菜的深加工,开发出莼菜饮料、莼菜面膜等新产品,极大提升了附加值。

然而,市场开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在调研中了解到叶玉泉的困境后,吴中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团吴中区委,主动对接资源,帮助其参加各类展销会,联系电商渠道,与其他新农人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如今,叶玉泉的莼菜产品已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增收。

同样是东山镇,1996年出生的宋彧、庄思钦这对“伉俪新农人”则将“聚力”体现在品牌打造与文化传承上。他们继承家族茶业,但没有墨守成规。

丈夫宋彧专注茶园管理和碧螺春传统制作技艺的坚守与提升;妻子庄思钦则发挥对于市场的敏锐特长,精心设计品牌形象,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讲好碧螺春故事。

他们还开放茶厂供游客体验炒茶,将单纯的茶叶销售升级为茶文化之旅。

夫妻二人不仅是事业上的搭档,更是青年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他们与其他新农人交流碰撞,共同探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营销之路。

在这种氛围下,东山镇的碧螺春产业不再是分散的农户竞争,而是在品牌、标准、文化传播上逐渐形成集群优势。

在此过程中,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的定位为产业的“超级联系人”和“生态构建者”。通过定期举办沙龙、资源对接会、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新农人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团组织的有形之手,有效引导这些农业青年从最初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最终形成充满活力的“集群效应”。

为乡村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围绕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以“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为统揽,团吴中区委联合多部门加强乡村青年培养,主动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桥梁,激发青年创造力和新动力,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注入“青”活力。

新农人的价值,远不止于创造的经济效益。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人才的回流、观念的更新、乡村风貌的蝶变,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继承。

“我们算的不只是一时的经济账,更是乡村发展的‘未来账’。”团吴中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创新,核心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实现价值,并能扎根下去。

新农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开阔的视野,他们重视生态环保,倡导绿色发展,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徐峻育的智能温室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和农药使用;叶玉泉的莼菜种植注重太湖水域环境保护;谢芳萍、张苏荣等人的业态则直接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乡村风貌的提升。

当谢芳萍在咖啡拉花上勾勒出太湖风光,当庄思钦在直播间里侃侃而谈碧螺春的采摘时节和制作工艺,当张苏荣为游客定制个性化深度游路线时,“农民”不再是身份标签,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专业性的职业选择。

团吴中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也不再是“土里刨食”的代名词,而是融合科技、管理、美学、传播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这种形象的改变,对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投身乡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意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