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突破4000美元 未来需关注哪些因素?


  撰稿人:杜晨思

  1

  截至2025年10月9日12时,国际与国内呈现“内外分化、整体高位”的格局。国际市场上,纽约金(国际期货)报4045.7美元/盎司,较前一日下跌0.61%,盘中最高触及4064.6美元/盎司,最低下探4019.2美元/盎司;伦敦金现则逆势上涨0.44%,报4029.17美元/盎司,延续了近期的高位震荡态势。

  国内市场表现更为强劲,上海黄金T+D交易中报价911.5元/克,单日大涨4.79%,盘中最高冲至915.89元/克;沪金期货虽暂未交易,但收盘价达913.9元/克,涨幅4.77%。终端消费市场上,周大福、周生生等品牌金饰价格均突破1160元/克,周生生更是达到1165元/克,较前一日上涨0.69%。

  从行情驱动逻辑看,短期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已达87.7%,年底前进一步宽松的预期持续发酵,美元走弱推升黄金吸引力;二是全球最大黄金ETF SPDR截至10月2日已连续增持至1018吨,创三年新高,对冲基金等机构调仓进场释放积极信号;三是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国内国庆婚庆旺季需求叠加,助推国内金价涨幅远超国际市场。不过纽约金的小幅回调也显示,前期从3900美元快速冲至4060美元附近,涨幅过快导致多空分歧加大,RSI等指标显示市场已处严重超买状态,短期获利了结压力开始释放。

  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当前需格外警惕追高风险,金价都爬到山顶了,盲目跟进很容易遭回调被套,尤其是品牌金饰溢价达30%以上,短期投机价值极低,需重点盯国际金价4000美元整数关口支撑,若跌破且无法快速收复,可能进一步下探3950美元,国内黄金T+D则关注900元/克的支撑有效性,向上突破4060美元或916元/克可少量试多。工具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黄金ETF或黄金T+D,避免实物黄金的流通成本损耗,同时需将仓位控制在20%以内,设置严格止损,如国际金价跌破3950美元立即离场,不恋战、不追涨。

  长线投资者则可坚定长期配置逻辑,核心支撑在于全球央行购金潮持续,2025年二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166吨,多国央行将延续增持黄金的势头,我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至7402万盎司,这种战略配置需求形成长期“安全垫”。此外,地缘冲突长期化与美元信用弱化的大趋势未变,黄金避险与抗通胀价值凸显。若国际金价回调至3800-3900美元区间、国内黄金T+D回落至880元/克以下,可视为分批建仓良机,采用“金字塔式”加仓,首次建仓5%-10%,每下跌5%左右补仓一次,总仓位不超过家庭资产的15%。工具上优选工商银行如意金条等实物品种或跟踪沪金的黄金ETF,避免品牌金饰的高额溢价,持有期间可忽略短期波动,重点跟踪美联储政策、央行购金数据与地缘局势变化,若出现降息周期结束或购金潮退潮信号再调整配置。

  2

  2025年10月初,伦敦现货黄金首次站上4000.49美元/盎司关口,纽约期金最高触及4061.2美元/盎司,年内涨幅已超50%,这波涨势绝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重宏观变量共振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指出,当前金价上涨是投资需求扩张、地缘风险升级与美元信用弱化三重逻辑叠加的产物,从货币政策维度看,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强烈预期持续压低黄金持有成本,实际利率下行通道的打开为金价提供了底层支撑,而更深层的结构性动力来自“去美元化”浪潮,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危机动摇了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至7406万盎司,波兰、土耳其等央行同步跟进。地缘局势的不确定性则构成了直接催化剂,中东与东欧冲突的持续发酵,叠加法国、日本等经济体的政治动荡,不断推升全球避险情绪。高盛在最新报告中强调,西方ETF仓位增长、央行潜在购金加速与投机资金涌入形成的“三大坚定买方”,将继续支撑金价上行,其已将2026年末金价预测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印证了这轮行情的结构性韧性。

  3

  全球央行购金节奏的微妙变化成为解读当前金价走势的关键线索。世界黄金协会2025年二季度报告显示,全球央行当季增持黄金166吨,虽同比减少21%,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这种“减速不减势”的特征值得深度剖析。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指出,央行购金与投资人避险需求共同构成当前黄金需求的核心动力,短期节奏调整不改变长期趋势。北京师范大学万喆教授将购金放缓归结为三重因素:高金价环境下的成本控制需求、储备优化目标阶段性达成后的审慎调整,以及部分央行出于流动性管理的战术性操作。但这种调整更像是“战术暂停”,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95%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将继续增持,中国、波兰等主要购金方的战略方向并未改变。

  从市场影响来看,央行购金的示范效应已转化为投资端的持续流入,二季度全球黄金ETF流入170吨,上半年总量达397吨,创2020年以来同期新高。西班牙对外银行夏乐分析称,央行购金行为往往引领市场趋势,尽管短期可能引发情绪波动,但地缘冲突长期化与美元体系弱化仍支撑黄金配置价值。一德期货也强调,只要央行购金量维持历史均值以上,就会对金价形成方向性支撑。

  4

  此次金价突破4000美元,标志着黄金定价逻辑正在从“单一驱动”向“多元共振”重构,资产配置价值也随之升级。传统上,金价主要受美元指数与实际利率主导,但当前“去美元化”进程赋予其新的定价维度——作为主权货币信用的对冲工具,这一点在央行持续购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高盛的分析指出,新兴市场央行的结构性增持是此次行情的核心推手,预计2025年和2026年央行购金量将平均达80和70吨,这种源于储备体系改革的需求具有刚性特征。与此同时,投资需求已取代首饰消费成为市场主导,二季度全球金条与金币投资增长11%,而金饰消费同比下降14%,这种结构性转变让黄金更易受宏观风险驱动。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战略作用正持续增强。在美元信用弱化、地缘冲突常态化的背景下,黄金能够有效对冲汇率风险与尾部风险,这种“双重保险”属性使其成为多元化配置的核心标的。天风证券进一步指出,弱美元周期的延续与降息周期的深化,将使黄金的配置价值在未来1-2年内持续凸显,传统的“5%配置法则”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5

  国际金价突破4000美元后,国内外市场呈现出“同步上涨但分化明显”的特征,这种差异源于联动机制中的多重传导变量。从价格数据看,10月8日纽约期金价格约3988.85美元/盎司,对应国内上海黄金T+D价格871.5元/克,而周大福、周生生等品牌金饰价格已突破1160元/克,价差链条清晰可见。

  其实道理很简单,汇率是核心传导变量,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直接影响国内金价的折算水平,但若仅考虑汇率因素,国内现货与国际金价的价差应维持在合理区间,当前品牌金饰的高溢价更多源于非汇率因素。一方面是税收成本,我国对黄金进口征收13%的增值税,直接推高了上游拿货成本,其次是流通成本,运输、仓储与品牌运营费用在终端价格中占比显著,最后还要供需差异,国庆期间向来是国内婚庆点旺季,催生出对于黄金的刚性需求,部分消费者单笔消费达33万元,供需失衡进一步拉大终端价差,甚至有消费者购买假金暂时充数。

  从市场联动性看,国内现货金价与国际金价的相关性超过90%,但终端消费市场存在明显滞后性。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金饰消费因高金价同比下降14%,但国内金条与金币投资需求激增44%,这种“消费弱、投资强”的格局与国际市场形成对比。一德期货分析指出,随着国内黄金市场开放度提升,价差将逐步收窄,但品牌溢价与消费属性仍将维持终端市场的独特性。

  6

  这段时间国际金价走出了一波强势上涨行情,堪称“狂飙模式”。

  2025年以来,纽约期金接连突破3300、3500、3800美元等关键关口,10月初更是首次触及4000.1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年内现货黄金累计涨幅已超50%。

  国内市场同步跟涨,沪金主连价格从年初的约632元涨至9月末的872.30元,金饰价格也水涨船高,10月初周生生、周大福等品牌克价已突破1140元。不少人戏称“十五的月亮十六元,十六的金价九百元”

  需要注意的是,黄金突破4000大关虽然确实让人兴奋,但可别盲目追高,情绪过热情况下,短线回调的风险可不小,投资者们得谨慎点,或许等等回调再买?

  且本次金价上涨核心因素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以及中东等地区的地缘冲突强化了避险需求,一旦出现逆转信号,可是很有可能会引发快速回落的哦!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