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出门更省力安心


  从家门到楼门,再到小区大门,这片每日必经的区域,是许多老年人活动的主要范围。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多个老旧小区发现,适老化设施的缺失与不足,仍困扰着不少老年居民。从今日起,本报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携手关注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希望老人出行更省力、安心。

  供居民休息的桌椅

v楼门出入口改造成缓坡

  路边铺设的塑胶地面

  适在人为·样本

  家门到楼门

  台阶高陡阻通行

  “单元门口这些台阶,天天上上下下,可真够费劲的!”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双玉中街小区,有老年住户反映,由于缺乏无障碍坡道,日常出入楼栋存在实际困难。

  记者在2号楼3单元门口,恰遇一名60多岁的老人下楼扔垃圾。只见老人将垃圾袋换到左手,右手牢牢抓住不锈钢栏杆,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下楼。台阶又长又陡,记者抬眼细数,竟有21级之多。

  “一瞧见这台阶就心里打怵,赶上腿脚不听使唤的时候,别提多吓人了。”老人扶着栏杆,眼前的水泥台阶已破损开裂,砖头裸露,走起来磕磕绊绊;不锈钢扶手夏天烫手、冬天冰人,还不防滑;最怕雨雪天,台阶湿滑得让老人不敢出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人住在二楼,但实际需要走完30级台阶才能到达地面。由于一楼为商铺,住户从二层起步,单元门内设有8级台阶,下到门厅后还需再走21级室外台阶。

  4单元的老年住户同样面临挑战,从二楼到家门口,需先下8级室内台阶,再走14级没有扶手的室外台阶。由于年久失修,末端台阶与地面交界处已破损,且堆放着杂物,存在安全隐患。

  按北京市2015年实施的《居住无障碍设计规程》(以下简称《设计规程》),这类存在高差的出入口本应配备无障碍坡道。可双玉中街2号楼的单元门前,只见台阶不见坡道。

  在龙潭西里66号楼2单元,记者发现了更隐蔽的问题。这一楼栋的单元门虽与地面齐平,但进门走不了一米,却陡然出现3级台阶。原来门内小门厅与室外有约60厘米高差,需用台阶过渡。

  按《设计规程》规定,3级及3级以上的台阶应在两侧设置连续的扶手,可这里却光秃秃的。更严重的是,台阶两侧停放着5辆废弃自行车,进一步阻碍了老人通行。同时,66号楼的楼内步行楼梯同样缺少无障碍扶手,有70多岁的老人表示,“手没地方抓,不稳当,得一步步试探着来。”

  楼门到院门

  路面坎坷步步惊

  楼前路好不好走,直接关系到老人在小区里的出行安全。石景山区金顶街赵山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2号楼附近刚完成路面改造,坑洼路面焕然一新。但老年居民却依然为出门发愁。

  “买菜回来这段路老是磕磕绊绊,有一次差点摔着!老街坊们也没少在这儿摔跤。”家住2号楼3单元的韩阿姨今年74岁,提起出门就忍不住叹气。受特殊地形限制,2号楼居民要去往小区门口买菜、坐公交,必须经过3处台阶。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三处台阶对老年人确实不够友好。一处台阶多达14级,另外两处均为7级,且坡度较陡。老人们最常使用的一处L形台阶,先上3级后右转再上4级,最高一级竟达22厘米高,平均高度也有20厘米。可供参考的是,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明确,公共楼梯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7.5厘米。

  “这儿太陡了!另一处台阶还不如这儿,窄得都放不下整只脚,岁数大的更不乐意走。”韩阿姨正说着,一名80多岁的阿姨正下楼出门,只见她双手紧抓不锈钢扶手,费力迈上3级台阶后,颤巍巍转身才继续前行。“说是给修了坡道,可那也就是个样子货,根本使不上劲,还不如直接走台阶呢!”

  记者观察发现,最陡一段坡道的高度和水平长度比接近1比1,但按《设计规程》,这一比例应该为1比10才能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显然,现有的坡道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更别说轮椅通行了。

  西三环北路86号院的老人也面临出行困扰,“一下雨,这路上就跟蹚河似的,积水积得老深,特别难走。”记者在院内看到,小区路面有多处破损,部分地砖已高低不平,而水泥地面不仅裸露出石子料,甚至出现了明显坑洼。更令人担忧的是,坑洼附近缺乏排水口,一旦下雨很容易积水,老人走路时若不多加留意,可能就会发生磕绊。

  小区公共区

  杂物占座难歇脚

  “就想在小区里溜达溜达,可连个能坐下歇歇腿的地儿都难找。”东城区长青园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居民3000多人,其中老年人就占了近一半。由于公共空间被杂物占用,休息设施严重不足,老人们日常活动时想找个地方坐会儿并非易事。

  记者走访该小区时发现,许多单元楼前都摆放着一两把私人小椅子。“小区里车停得满满当当,小广场边儿上不是汽车就是电动车,还堆着不少破烂儿,压根就没有公共椅子歇脚。”一名16号楼的老人告诉记者,有些高龄老人为了能下楼晒太阳,只得从家里自带椅子。

  若想和老邻居们聚在一起聊天,老人们只能前往居民自发搭建的“休息区”。这个位于小区门外的休息点摆放着6把各式旧椅子和一张老沙发凳,虽然显得有些杂乱,却是居民们自发凑集的“宝贝”。

  但这个来之不易的休息场所却暗藏安全隐患——它搭建在人行道上,紧邻路边停车位,老人们要到达这里,必须小心翼翼地穿越马路,而路上不时有汽车和电动车快速通过。

  有些小区虽然安装了公共座椅,但设计上的缺陷让老人们难以使用。东城区永外管村26号院就设置了不少“条凳”式座椅,但这些座椅既无扶手也无靠背,对老年人来说极不友好。

  “上了年纪腿脚没劲,这种椅子根本没法坐。”79岁的李大爷说,椅子要是有个靠背,歇着就得劲儿多了;两边有扶手,站起来也能借把力。“这些对年轻人不算啥,对咱们老年人可是实实在在的事儿。”

  由于设计不合理,这些“条凳”座椅最终被居民用来堆放收纳箱和杂物,彻底成了摆设。老人们期盼着,小区里能多设一些真正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休息座椅,让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适得其所·典型

  老社区焕新解决出行难

  红蓝相间的防滑地面,古色古香的木质屋顶,配着带扶手的休闲长椅,再加上贴心的无障碍缓坡——这个曾经破旧不堪的凉亭,如今成了老山东里社区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风雨连廊。每到天气晴好时,74岁的梁大爷总要来这里坐坐,和邻居们聊聊天。“这么一改真好,下雨有地方躲,走累了有地方坐,乐意下楼的老人眼见着就多了。”

  老山东里社区建于1982年,常住居民3300多人,其中退休老人占比约40%,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474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改造前,这里道路狭窄,地面凹凸不平,雨天更是泥泞难行。

  转机出现在2022年初,社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首要解决的就是老人出行难题。“我们最先推进的就是加装电梯和改造坡道。”社区书记辛毅介绍,目前23栋居民楼全部实现缓坡入户,已建成26部电梯,还有1部正在施工,老人上下楼方便多了。

  要让老人愿意出门,仅解决“下楼难”还不够。过去社区虽有不少小花园,但因依山而建,活动空间多有台阶,老人“看得见却够不着”。改造后,这些台阶变成了平缓的无障碍坡道,并加装扶手,方便步行和轮椅通行。必须保留的台阶也做了降高处理,让老人迈步更轻松。

  除了风雨连廊,社区还利用空地翻修了多个凉亭,新建了带按摩轴的座椅。人行道由水泥路面升级为塑胶材质的“彩虹步道”,红黄橙三色相间,不仅平整了坑洼,行走体验也更好。路边设置了低矮路障,防止机动车占道影响老人通行。

  “如今从家门到楼门有电梯,从楼门到院门有美景,出门成了一件舒心事儿。”梁大爷的话语中满是欣慰。这个历经40余载的老社区,通过适老化改造重新焕发生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有乐趣。本报记者 袁璐 文 吴镝 摄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