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科学火种 点燃创新激情——兰州石化深入开展“科普月”活动侧记


  兰州石化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淼 通讯员 李睿

  “原来这就是科技的魅力,能把黑黑的石油变成洁净透明的产品!”9月25日下午,公司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活动,将“科学”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这是公司科普月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

  9月份,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公司紧紧围绕“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编织起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立体图谱。

  “黄河之滨科普行”活动现场。

沉浸式体验,点亮科学之光

  “原来我们每天穿的运动鞋底、汽车轮胎,甚至医院的输液袋,都是石油的产物啊!”9月5日,在“黄河之滨科普行”活动现场,市民李琴驻足兰州石化展台,仔细观察聚烯烃颗粒,不住感慨。

  在当天的活动中,公司工作人员用输液袋进化史诠释材料安全性,用轮胎压力地图揭示材料力学奥秘,用电缆材料演示石化产品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将硬核技术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为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知识普及课。

  “我们要做科技的‘翻译官’,让高精尖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展区负责人马勇杰表示。

  9月25日下午,公司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以“探秘石化科技,筑梦强国未来”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活动。300余名师生走进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沉浸式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石化科技魅力。

  活动中,讲解员将传统工艺比作“青铜器铸造”,将现代控制系统与“智能手表”类比,将科技奥秘转化为生动的成长启示。

  沉浸式体验催生科学热情。初一学生罗心言在研学日记写下了“太空炼油厂”设想。

  300余名师生走进石油精神教育基地观摩。

立体式传播,让科技通俗易懂

  夜幕下的厂前广场电子屏幕前,总有市民驻足仰头观看。

  “你有没有想过,炼油的尽头也许不是加油站,也有可能是太空舱呢?”在获奖作品《炼油的尽头可能是太空舱?》中,主持人化身“导游”,用第一视角揭秘兰州石化的橡胶产品。这部将化工新材料与航空材料相联系的科普视频,用娓娓道来的形式重构了硬核科技叙事。

  新媒体矩阵的传播威力超乎预期。

  《轮胎里的“黑科技”》以“汽车轮胎是怎么来的?”提出疑问,引领观众思考后,从而引出丁苯橡胶产品的发展历程。该视频与《炼油的尽头可能是太空舱?》以及《藏在包装袋里的安心》3个短视频作品,在“YOU科普,向未来”科普作品征集中获奖。同时,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西固发布等媒体平台发布,累计获得过万人的浏览量和点赞量。

  这种“贴近生活+前沿科技”的叙事模式,让“科技改变生活”不再是口号。正如视频制作人肖剑所说:“当市民摸着轮胎说‘这就是创新驱动’,科普就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的跃迁。”

  9月2日至5日,一场聚焦知识产权的“头脑风暴”在公司上演。

  来自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的专家,采用“理论+案例+实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带领学员剖析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专利申请、审查、复审、无效与诉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中国石油政策制度;知识产权检索、分析、运用与布局;科技成果协同培育方法及相关奖励政策等基础知识等五大核心模块。

  “过去总觉得专利就是‘纸上证书’,现在明白这是科技竞争的‘护城河’。”参训的技术人员许翠红感慨道。

  从青少年科普实践到知识产权专员培训,从线下展览讲解到线上短视频突围,兰州石化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交出了一份“硬核与温度并存”的答卷。

责任编辑:杨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