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中国红”(图)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国庆的街头,五星红旗在街道两侧迎风招展,公园的门楼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广场上彩绸飞舞,人们喜气洋洋、载歌载舞。一群见证了共和国从艰难走向辉煌的耄耋老人,提起国家的沧桑巨变感慨不已,浓浓的爱国情在胸中激荡。

  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国庆节,经历过旧时代动荡艰辛的郝伯说,那时百废待兴,他们怀揣着建设美好祖国的远大理想,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当年,他义无反顾离开上海,去祖国的大西北条件极其艰苦的甘肃工作。

  他的一番话,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已过世三十年的父亲。当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风华正茂的父亲与他的狱警同事们,被分配到陕北子午岭大山深处,最为偏僻蛮荒的槐树庄农场。那里崇山峻岭、野兽出没,他们这群省公安干校培养的“铁汉子”,硬是将这人迹罕至的穷山沟改造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每年国庆节,当《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奋进的旋律响彻山坳,随朝阳一起冉冉升起的,便是那飘荡在厂部上空的五星红旗。这就是父辈那代人的国庆节,没有豪言壮语、花团锦簇,他们用实干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忠诚。

  我们“70后”,可谓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童年的国庆节过得丰富多彩,且幸福感十足。那时学校会组织我们观看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让我在潘冬子的故事里,看到了这个在艰难困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革命小英雄,他给我的心中注入了一种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在《小兵张嘎》中,我被这个与我们同龄的机灵、勇敢的愣小子吸引得时而落泪、时而捧腹。这些抗战影片,更让我懂得我们的和平盛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

  那时的国庆节,家乡大街小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用舞狮与扭秧歌表达着对共和国生日的祝福。我则牵了小伙伴的手,在涌动的人潮中穿梭,各种美食满街飘香,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国昌民兴的喜悦与欢欣。

  如今,进入新时代,国庆长假里家人团聚,在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国之庆典中,感受着家国同庆之乐。地铁的便捷与无障碍建设的日益完善,大大地方便了我们“轮椅族”出行。

  今年的国庆节,我受邀与一群残疾人朋友,参加感受上海温度的公益活动。当我们进入中共一大会址——那“点燃红色圣火、敲响嘹亮晨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看到当年参与会议的革命者那无所畏惧而又正气凛然的雕像,我们内心充满了敬仰与缅怀。

  华灯初上,我们坐着轮渡漫游于黄浦江上,一边的万国建筑群,如时空穿越般让人想起“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的旧日风貌。隔江的另一侧,气势非凡的“三件套”与塔,霓虹闪烁、灯光辉映,尽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繁华。

  76年风风雨雨,76载沧桑巨变,我们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节日,我们更要感谢无数革命先烈和为祖国建设付出努力的开拓者,愿祖国山河永固、国泰民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