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 欣
几个月前,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曲乡的藏族牧民阿尼义西,在自家柴堆下发现了五只刚出生不久的狼崽。在当地护林员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接力救助下,如今,这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安全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开启了新的生命旅程。
那是四月末的一天,虽已是春季,但高原风雪依旧。吃过早饭后,阿尼义西正在院中给自家牦牛刷毛,一晃眼发现柴堆下有灰褐色的影子在动。“拨开柴禾,我就看见五只挤在一起的狼崽,最小的那只眼睛都还没睁开,叫声也很小,感觉它们都虚弱得很。”阿尼义西回忆说。
出于本能的怜悯,阿尼义西解开藏袍,将狼崽们一一裹进衣襟,带回屋内安置在铺有牦牛皮的木箱中。随即打电话给县上的护林员。
不一会儿,吉曲乡吉曲林场生态护林员尼玛扎西闻讯赶到,确认这是一窝因暴雪与母狼分散的幼崽,他立即联系了当地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并嘱咐阿尼义西每隔两小时用奶瓶喂养一次。
囊谦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野生动植物科工作人员尕玛才仁、尕玛差牙很快赶到,简单查看狼崽状况后,他们第一时间在石屋周边展开巡查,使用望远镜观察并勘察雪地痕迹,但未发现成年狼的踪迹。
“我们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先由阿尼义西临时照料狼崽,等条件成熟后再将它们转移至专业机构。”尕玛才仁回忆说。
接下来的七天里,阿尼义西的石屋成了狼崽们的临时“育儿室”。他负责日常喂养,尕玛才仁、尕玛差牙等人则每天定期前来检查,记录狼崽的生长状况。经过悉心照料,狼崽们的叫声从微弱变得有力,体重也稳步增加,逐渐具备运转基础。
救助狼崽的第七天,尕玛才仁和同事们将狼崽们放入专用运输箱,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途中,大家不时安抚这些小家伙:“那里有更安全的环境,等你们去了可以锻炼野外生存能力,总有一天能重返大自然”。尕玛才仁回想起那天的场景,觉得狼崽们就像能听懂这些话一样,很快就安静下来。
经过9个小时的转运,狼崽们顺利抵达西宁。 早已做好接应准备的救护繁育中心兽医团队,接到狼崽后,马上为他们进行全面检查和专业护理。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待狼崽们长大并具备生存技能后,将选择合适时机放归自然。
这次暖心的救援行动,自一个偏远的高原石屋开始,在多方协作中延续。五只狼崽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从牧民的及时发现,到护林员的专业判断,再到保护部门的科学处置,环环相扣,最终确保了这些小生命的安全。
“这样的故事不是偶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完善应急救助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共同守护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囊谦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林草服务中心主任拉巴才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