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因采用离岸主体与海外经销商合作,出现商标被抢注、境外账户开立缓慢、售后质保责任界定等方面问题怎么办?”一个月前,安徽某跨境电商企业在向欧洲出口产品时遇上诸多“麻烦事”,向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咨询求解。 拥有丰富国际业务经验的值班律师杨海波与企业充分沟通后,给出了在欧洲选址建立公司的专业建议,获得了企业负责人的肯定。后在杨海波团队的主导下,该企业制定了实施方案,如今正在稳步推进海外公司的建设落地。 自今年7月28日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以来,这里聚集了一批高端涉外法律人才,为企业涉外业务匹配专业团队,成为皖企“扬帆出海”和海外企业来皖投资兴业的高端法律智库。 据了解,2024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648.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特别是今年一季度,该省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新向好,货物贸易进出口实现“开门红”。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在此过程中,涉外法律事务日益增多,企业和个人对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当前我省的涉外法律服务存在资源分散、专业人才不足、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筹建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企业‘走出去’法律痛点的现实需求,更是解决涉外法律服务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对称、弥补我省涉外法律服务短板的迫切任务。”安徽省律师协会会长音邦定说。 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采取省、市共建模式,整合涉外法律事务咨询、律师、公证、国际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项法律服务资源入驻合肥法务区,设立涉外律师综合服务区、涉外仲裁服务专区、延伸服务专区、涉外法律交流培训专区、涉外法治宣传体验专区等功能区,打造“一站式”惠企利民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坚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从咨询、受理、办理到结案,为企业及公民提供跨境投资全周期、闭环式法律服务。 “我们以服务企业为主,兼顾中国公民出境和外籍人士来华需求。首批已入驻31名涉外律师领军人才、86名涉外律师菁英人才,48家承办涉外业务公证机构、247名承办涉外业务公证员,16家仲裁机构、221名具备处理涉外业务能力仲裁员,较好满足‘走出去’市场主体和公民多元法律服务需求。”安徽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张国安说。 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功能作用,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孵化基地,开展涉外法律实务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打造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涉外法治研讨交流平台;构筑国内国际法律服务合作桥梁,推动国际法律服务合作与交流,联通境内外法律服务机构、人才,为中外企业、人员和法律服务机构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并开展对外法治宣传,展示宣传该省涉外法治建设成果,推广涉外法治宣传“安徽品牌”。由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人才组成的涉外法律服务宣讲团,正下沉到企业、工业园区,开展中小企业维权政策宣讲,宣传该省优质的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和服务模式,提高企业知晓率。 为保障运行规范高效,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建立了供需对接、产品供给、服务受理、服务响应、服务质量监督、信息共享与协作、培训与交流等一整套流程机制。中心实行涉外律师白名单制度和“清单式”供给模式,建立分国别、分语种、分专业的涉外律师名册,围绕国际贸易、跨境投融资、国际知识产权、跨境婚姻家事、跨境电商、跨境争议解决等领域,建立服务事项清单。专业服务团队在接到服务需求后,立即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制定服务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启动服务。对于紧急服务需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设立投诉举报渠道,接受客户和社会的监督,对服务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设立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意义深远。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对标对表优质法律服务平台,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构建覆盖跨境投资全周期的法治护航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的高效服务模式,精心培育和努力打造长三角暨中部地区具有合肥辨识度、安徽地域性、全国影响力的涉外法治重要阵地。”安徽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罗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