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近日,在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新时代涉外法治实践站的“国际船员维权服务室”内,一场历时7个月的外籍船舶损坏赔偿纠纷在涉外法律服务团队律师郑利敏的主持下顺利化解。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每年出入境(港)国际海员约54万人次。为保障海员权益,宁波市司法局、宁波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联合浙江省海港集团建立海港口岸新时代涉外法治实践站,组建律师公益团队,定期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这是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扛起“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通过助力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开展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探索构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等方式,扎实推进省域涉外法治建设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涉外法治标志性成果。

多元化解纠纷

  8月18日,杭州海事局与杭州仲裁委员会/杭州国际仲裁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杭举行。   本次签约开启了浙江省内海事“调解+仲裁”多元纠纷化解的第一个篇章,海事执法力量与专业仲裁力量的互融共通,为涉海主体铺设更顺畅的维权路径,为航运市场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去年,在浙江省司法厅大力支持下,杭州仲裁委员会增挂“杭州国际仲裁院”牌子。   作为浙江首家国际仲裁院,杭州仲裁委员会/杭州国际仲裁院选聘多国别、多法域、通晓国际经贸规则的涉外法律专家加入仲裁员队伍,能够审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员超300名,可以使用16种语言进行仲裁工作,涉外仲裁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杭州国际仲裁院已全面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目前已受理涉外仲裁案件229件。   近年来,浙江各地积极探索涉外商事纠纷调解新路径,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日前,一场因委托合同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在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浦江工作室内成功化解。   当事人王女士握着外籍调解员卡米来的手感谢道:“多亏你们的帮助,不然误会就解不开了!”   义乌市司法局建强“以外调外”调解团队,聘请通外语、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人士,有效破除语言障碍,增强调解亲和力、公信力。   如今,义乌市外调委共有调解员51名,由来自15个国家的20名外籍调解员以及31名来自行商协会和妇联的中国籍调解员组成。这支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涉外调解队伍从成立到现在,累计调处涉外纠纷1520件,挽回损失1.8亿元。   绍兴市柯桥区有着5000余名外籍常驻商户,跨国贸易繁荣的背后,难免会有纠纷。柯桥区司法局会同公安、法院等部门聘请9名外籍商人协助开展涉外矛盾纠纷调解,目前已累计调处100余起涉外矛盾纠纷。   此外,绍兴市司法局联合法院、贸促会建立外籍调解员培训、舆情反映、信息互通线上线下联络点,发布外籍调解员章程,进一步规范人员管理。

公证便民惠企

  “原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开证明,没想到提交申请后,5天就拿到了公证书!”近日,市民张先生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公证处领取女儿的涉外出生和未婚公证书时高兴地说。   以往办理出生公证、亲属关系等高频公证事项,需群众自行提交多项材料、往返多个部门,耗时费力。   为破解这一难题,景宁县公证处创新改革,横向打通部门壁垒,与卫健委、公安局、医院等6个部门共建数据共享库,实现数据实时核验;并开通线上申办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闭环,让简单公证事项“只跑一次”甚至“零次跑”。   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浙江省司法厅推行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增服务质效“三减一增”创新举措,为加快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对外开放环境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材料多、周期长、程序杂,一直让我们企业最头疼,这次公证服务,不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让我对衢州法治环境升级有了很深的感触。”近日,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卢先生专程来到衢州市信安公证处,向公证员吴飞燕表达了感谢。   去年此时,卢先生走进信安公证处,办理远赴巴基斯坦招投标项目所需的公证,却因公司法定代表人身在外地,相关材料不能立刻认证而无法办理。   距离招投标项目截止日期仅剩10天,吴飞燕看出了卢先生的焦虑,也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公证业务,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吴飞燕迅速行动,启动“绿色通道”,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调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同时让公证员助理祝云强通过视频电话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核实有关情况,并免费为企业起草了一份授权委托书。   短短几个小时内,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材料审核工作,就这样高效完成。截至目前,信安公证处已为该企业办理各类公证107件,累计减免公证费用11.08万元,助力企业产品出口至欧洲、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触手可及

  自2010年起,浙江省商务厅、省司法厅每年在全省为外经贸企业开展“浙”里有“援”外经贸法律服务月活动,为行业进行“法律体检”,帮企业经营把脉问诊,16年来,累计为全省3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法律建议和指导。   浙江各地司法机关聚焦企业事前、事中、事后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9月22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杭州市钱塘区涉外法治服务中心,明亮整洁的大厅里,值班律师正在为商人老刘提供涉外法律咨询。“原先一团乱的问题,在律师的帮助下捋顺了!”老刘高兴地说。   钱塘区司法局依托涉外法治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涉外法律咨询、宣传、风险提示等“一站式”服务,着力构建触手可及、响应迅速的涉外法律服务网络。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聚焦企业高频涉法风险,指导各地各单位针对性编制发布风控法务指引272部,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30个重点领域,并在“浙里办”“12348浙江法网”发布可公开的风控法务指引,供企业借鉴参考,助力企业知红线、守底线。   目前,全省已培育风控法务服务中心(点)242个,培育相关人才3000余人,指导帮助5万余家企业提升风控水平。   舟山市司法局紧扣重点涉海涉外产业梳理法治风险,创新开发“航行的领保”涉外数字服务平台,组建远洋渔业“法治保障联盟”,开展远洋渔业政策、行业标准等前瞻性研究。   舟山市普陀区司法局编制《远洋渔业行业风控法务指引》,梳理远洋渔船、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行业风控法务四大类19个风险防范点,为全区19家企业357艘远洋渔船提供“全生命周期”指引。   此外,针对舟山远洋渔业和修造船业大量的外籍员工,舟山公安与舟山边检站通过地检融合,为出海船员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在日常船舶查验工作中,为外籍船员提供更专业的出入境服务。   宁波市司法局联合宁波边检站、浙江省海港集团拓展“港通巴士”功能,打造国际海员“信鸽普法直通车”,结合法律法规及过境免签政策等开展普法宣传。   波兰籍海员Kavak称:“有了这些法律指南,感觉更有保障了。”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