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曹天健 □ 本报通讯员 乔 磊 “威海市某医疗器械公司被国外合作伙伴拖欠大笔货款,面对跨境追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迅速采取向法院申请行为保全等措施,促成原被告之间达成和解,帮助企业成功追回货款。”近日,该案代理律师、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成员、山东健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海峰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威海市经济外向度高,外贸进出口企业众多,涉外经济往来频繁。为更好服务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威海市近年来相继出台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制定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育引进的资金扶持政策,从完善培养机制、优化培育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记者了解到,威海市着眼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涉外法治人才梯队培育,积极组织优秀青年涉外律师赴境外学习培训,定期举办各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持续提升律师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水平,努力夯实威海市涉外法律人才基础。目前,威海有2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另有5人入选省级、65人入选市级人才库。 威海市注重加强党建引领,引导动员涉外律师投身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威企出海·法治护航”专项行动,为涉外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和法律咨询服务,编写《企业涉外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对外贸易篇)》《国别投资风险防范指引》等涉外法律服务产品14项,广受涉外企业好评。 威海市还将涉外律师培养与涉外商事纠纷调解相结合,依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威海调解中心,组建由20名优秀涉外律师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参与涉外商事纠纷化解工作,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50余件,既维护了本地企业的合法权益,又丰富了涉外律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实战能力。 一手抓引进培育,一手抓资源共享。威海发动全市法律服务机构力量,汇聚打造覆盖国内、面向海外的法律服务资源库,共享资源、借力发展,更好地承接满足本地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 今年5月20日,威海市涉外公证认证服务中心在威海卫公证处揭牌成立,作为优化涉外公证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群众提供集公证、认证、翻译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涉外综合服务。威海市还成立了涉外公证服务团,定期开展涉外公证法律、涉外公证文书写作等专题培训。目前,全市办理涉外业务的公证员有28人,年均办理涉外公证业务1.5万余件,占总业务量的45%左右。 为充分发挥仲裁的国际影响力和自身独特优势,近年来威海市设立了威海国际仲裁院,并通过“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增聘通晓国际仲裁规则、善于处理涉外经济贸易事务的人员担任仲裁员,积极构建现代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新平台。 为扩大涉外法治人才“蓄水池”,威海市加强与山东大学(威海)等高校的合作,签订涉外法治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定期组织涉外法治实务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涉外法律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实施“涉外律师孵化工程”,联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涉外律师专题培训,构建起高校、法治实务部门及法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在抓好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威海市还注重加强实务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组织开展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人员同堂培训,定期举办国际贸易、海事海商、金融法治、知识产权等法律政策讲座,为制度政策制定、涉外领域执法和企业权益保护等提供助力。 “通过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威海涉外法治工作得到持续发展,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威海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推出了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严格规范对外经贸、文化旅游、边境口岸等重点领域涉外执法,依法办理跨国经济犯罪案件,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威海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