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


  ▌罗元生 黄山 著

  雷氏一贯赞成儿子学医。她明白医生给人治病下药,总有个头一回,与其让儿子在别人身上试手,不如由自己担着。孙思邈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甚是感动,思虑再三,决定一试。孙思邈跪在母亲面前号脉、看舌苔,问母亲的感受,对照书本,开出了自己从医的第一张药方。

  为了保险,细心的孙思邈特意把药的剂量减到最小。汤药熬好,孙思邈端着药碗,先往自己嘴里送:“娘,这药我怕有毒,我得先尝。”“你没病,吃啥药。”母亲伸手要过药碗,慢慢把药喝了个干净,然后将药碗一放,抹一抹嘴唇,高兴道,“有你这份孝心,娘什么病痛也没有啦。”一会儿,母亲突然呕吐起来,吓得孙思邈脸色惨白、全身发抖。好在吐过之后,母亲精神好多了。

  孙思邈后来分析,母亲可能是体内寒气郁结,无以排遣,这一呕吐,总算将寒气带出来了。体内有寒者,呕吐不是坏事,自己开药的思路没错。自此以后,雷氏若有个头痛脑热,常常要儿子想办法医治。这样的次数多了,孙思邈有了一些经验,医术渐得提高。孙思邈受到鼓舞,对医药兴趣愈浓。

  行医几十年后,孙思邈总结从医体会,特别强调治病不分亲疏,要视患者如亲人。他将切身体验付诸文字,告诫后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孙思邈医学思想与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友人的启发也有较大关系。正如俗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孙思邈的友人之中,名僧道宣及名医甄权、甄立言兄弟俩对其医术影响较大。

  唐朝初年,孙思邈来到终南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这里和南山律宗的创始人道宣和尚交上了朋友。道宣本人精于医术,对孙思邈后来的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趣的是,孙思邈和道宣结交这件事,后来演变为一个神话故事。唐朝后期,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思邈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若能示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恙而死。

  故事中说的“思邈石室”,就是青华山上的药王洞。之后,道宣先于孙思邈被召进京,而孙思邈在贞观元年(627年)进京,居于长安。这样一来,两人又在京师相聚。两人一为高僧,一为大医,相互切磋、相互启发。道宣有许多门徒,孙思邈与他们也有交往。其中,弘景将道宣和孙思邈的一些验方传给了鉴真和尚,鉴真东渡时将之带入日本。(9)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