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纲要(2025年版)》,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我省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具体安排为各地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初中七、八年级,高中高一、高二共8个年级独立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
记者从我省多地中小学了解到,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正迅速在校园兴起,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
在以科创课程为品牌特色的中国科大附中实验学校,一方面引入智能批阅机、师生平板等设备,通过收集学生数据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实现精准教学与分层辅导,同时培训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借助信息科技课带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原理,鼓励他们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工智能为科学教育提供高效工具,科学教育也为人工智能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二者相互有力支撑。”该校校长徐磊表示,未来,学校还将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继续努力探索让科学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真正培养出兼具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率先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在AI时代,教育智能化、数字化在不断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我省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不断以“数”促“育”,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今年6月,我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强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为我省中小学校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和科学素养指明了方向。
在平台保障方面,我省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全面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建设,乡村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教学点基本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合肥市包河区开发了小学科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强可视化、智能化、美育化科学课堂教学;芜湖市弋江区建设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平台,开发丰富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学习实时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及时反馈给教师。
在师资保障方面,我省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优先保障科学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推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设置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专项,通过远程培训、校本培训、跟岗研修等方式,实现全员参训。
此外,我省还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项建设“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学者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助力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记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