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锚定区域产业需求,以“新双高”建设为新起点,通过金专业铸魂、金课程赋能、金教材提质、金教师筑基、金基地砺行的系统性建设,构建“五金”职业教育体系新基建,走出了一条服务国家战略、适配产业变革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布局“金专业”
从产业需求到专业建设的精准应答
与产业深度融合,在专业结构上主动契合产业需求。学校立足服务国家关键、紧缺领域和区域产业布局,从学院设置、专业布局上着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形成“工农强校、医教优校、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与人才培养适配,在育人模式上精准对接岗位能力。学校紧扣“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核心逻辑,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质量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全方位对接。以“县域产业学院”为支点,将“金专业”建设下沉基层一线,在金华武义、永康等地,联合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五金智造”“文旅创意”等产教融合基地,通过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为区域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
与企业深度合作,在资源整合上共建共享平台。学校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群与区域龙头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等共享平台,使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核心环节。
解码“金课程”
从产线标准到课堂教学的内容重塑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共生”的生态重构。“金课程”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学校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新技术课程改革为核心,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共育人才、共享资源,构建起“即产即学、即研即练”的教学形态,推动课程内容从“理论导向”向“实践导向”转型。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重构”的范式革新。学校以“大教学观”为引领,构建“基础+核心+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研、动态更新、思政融入”三大路径,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标准、生产过程、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校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典型生产案例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从“封闭课堂”到“职场教学”的生态重塑。学校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通过混合式教学、项目制学习、跨学科融合等路径,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生态。在200多门“双高”“五个一批”新技术课程群的基础上,聚焦产科教一体化建设,推出一系列专业群优质平台、产科教融合高阶、中高本一体化、技术发展前瞻课程、专业特色方向课程“五个一批”金课。目前学校已累计培育覆盖全校专业的金课127门,获省级及以上在线精品课程51门,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24门,主持和联合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
淬炼“金教材”
从传统教材到实践应用的价值升华
项目引领,以真实场景重构教材逻辑链。学校以“项目引领”为核心路径,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将技术难题转化为阶梯式学习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项目设计上,创新“基础—进阶—综合”任务链,从标准化操作到复杂工况应对,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立足产业前沿与技术发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打造产科教一体内容体系。
数字赋能,构建“虚实共生”的教材新生态。学校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兼具多样性、互动性、动态性的数字教材,构建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支撑体系。学校现已建有校级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72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省级及以上教材250部。
校企协同,让教材成为“产业的预演场”。学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优质幼儿园及医疗机构,以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将真实生产任务、竞赛项目、行业标准融入教材开发,动态优化教材内容,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引育“金教师”
从车间能手到课堂名师的技能传承
从“引才”到“育才”,构建教师成长全链条。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聚焦“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建设,从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以及评价机制上构建起“引育留用”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出台《“青蓝工程”项目实施办法》和《“青苗工程”项目实施办法》,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导新入职教师适应岗位需求。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重构教师进阶新范式。学校聚焦“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建设,创新推行“双聘双栖”“项目导师制”等机制,设置“尖峰”特聘岗、“攀峰”特聘岗等“双聘”岗位,推动教师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构建“高校教授+行业大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金字塔师资结构,通过开展产业实践,驱动“金教师”从单一教学者蜕变为精通教学、研发、技术应用的复合型“金”才。
从“经验驱动”到“制度赋能”,打造教师发展新生态。学校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指标、校企协同育人考核办法等制度。学校依托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载体,为教师开辟教学研修、技能比武、企业实践的多维提升通道,打造能力跃升的实战平台。实施“教学能力+科研贡献+社会服务”三维考核体系,将教师的产业服务实效、教学改革深度、学生培养质量量化为晋升发展的核心权重,引导教师追求复合价值。
熔铸“金基地”
从生产场景到育人场域的有机融合
政校行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通过与政府联合、与行业协作、与企业合作,学校探索建立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科教平台组织。现已建成覆盖4.68万个实训工位的实验实训基地18个,下设实验实训中心75个,涵盖14个二级学院共750多间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含准备室等)。牵头成立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全国智能电器工具和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
虚拟仿真运用,从“技能训练”到“场景重构”。学校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基地,实现“技能训练”向“场景重构”的跨越,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药品生产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荣获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等。
数字资源集成,从“数据孤岛”到“智能驱动”。从扫码即学的移动课堂,到智能推送的个性学案,再到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精密产线,数字资源深度集成不仅破解了实训难题,更打通了从校园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开发“畅学金职”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分析。同时学校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职教特色教育大模型,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智能的支持。
(作者:卜晓斌 王璐 何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