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远阔,人间烟火 皆在中秋月明时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 皆在中秋月明时

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制作漆扇庆祝中秋。 图据新华社

超级IP集结成都数字文创潮玩大街。 超级IP集结成都数字文创潮玩大街。

月华清辉下,家国共此时。

中秋节的丰厚内蕴绵延至今并与时偕行,在广阔的实践场景中熠熠生辉。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新消费场景和活动丰富多彩,文创消费、文化旅游、赛事经济等领域亮点纷呈——一个又一个文创新品,以文化内涵为底色,互动式、沉浸式的潮流场景,给文旅市场注入勃勃生机;游客对传统文化体验的需求不断提升,以古城古镇游、非遗文化游、博物馆游、汉服游为主的“新中式”游成为假期的出行风向标;在赛事、音乐等热门IP辐射效应带动下,各地创新打造多业态融合项目,激发出消费新活力。

千百年来,一轮明月寄托着悠长的人文情感,在代代相传中绵延不绝,在岁月流淌里守正创新。如今,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旅游热走进更多大众视野,民俗活动、曲艺展演、非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不断上演,传统节日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绽放新的光彩,也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启示。

文旅新场景

玩进了年轻人心里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日常:为了见“顶流明星”花花一面,游客甘愿排上一两个小时长队;熊猫邮局里,印着花花的明信片成了“爆款”,收银队伍绕出几道弯;周边商品区更热闹,不抢到“花花”绝不离开……视线往南,交子大道“超级IP集结潮玩大街”,“花局”和“哪吒”、《物华弥新》《镇魂街》《汉化日记》《遮天》等28个本土热门数字文创IP集中呈现、“梦幻联动”,长达一公里的街区每天都被人潮、光影和兴奋填满,全国各地的粉丝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网友“遥时影儿”称,一下飞机就和朋友直奔交子大道,这一条现实版的“次元街”,把数字文创真正玩进了年轻人心里,这一次旅途不负期待,热烈而美好。

作为全国数字文创的超级主场,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于9月28日启幕,全国首个“数字文创黄金周”也在国庆期间推出了多个全新数字文创消费场景,多点开花、全域联动:成华区在工业遗产空间融合迪斯科派对与蜀锦科技时装秀,上演“旧厂房里的新律动”;武侯区推出“玉林路民谣音乐季”,数字音乐点亮街头烟火;青羊区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开启“非遗新生·国潮共赋”数字文创嘉年华,推动非遗走进年轻视野;天府新区的世界线动漫展堪称二次元狂欢,数字大屋檐激光喷泉+AI互动,呈现三维展演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文商旅体融合的广度,让成都这个“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城市”再次展示出强大魅力。

文旅融合升级,打造假日消费新场景。各地文旅市场不断创新,新奇的旅游玩法层出不穷,让游客感受文化魅力,解锁文旅新体验。比如重庆就直接把地铁3号线变成移动的火锅产业博览会,车厢内布满“鸳鸯是最大的妥协”“微辣是最后的底线”等火锅热梗,乘客们纷纷拍照留念,分享这段充满鲜活滚烫的通勤体验。福建武夷山“微醺武夷茶啤嘉年华”以茶酒融合的创新玩法,让游客深度体验武夷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新中式游” 卷起千般诗情与浪漫

近年来,“新中式”遍地开花,从各地博物馆一票难求,到泉州簪花火热出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带火“出片神器”漆扇,再到以历史博物馆参观、古城古镇打卡、传统民俗体验、汉服妆造体验为主要玩法的“新中式”旅游风吹正劲,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流量密码。这个假期,“新中式”游的更多打开方式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从北京“居庸山月”中秋晚会到浙江乌镇的“走月亮”,从安徽铜陵的古村小巷到开封万岁山的武侠江湖,“新中式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体验形式,让人们在旅途中找到了归属感与新鲜感并存的独特体验。

在成都,《望江梦华·薛涛吟》公园实景沉浸式夜游,融合了情景演绎、互动体验与情景舞蹈,游客们在掌灯仕女的引领下穿过光影绰绰的翠竹长廊,进入薛涛传奇的一生,收获一场跌宕起伏的大唐幻梦。“看到薛涛与南诏孔雀对舞,撞见年少薛涛在梧桐树下吟诗,看她凭才情倾倒众多文人,又如何创制出天下闻名的薛涛笺”,在网友“虞虞”的印象里,那天晚上的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我不再仅仅是观众,而是这里的一员,和大家一起感受东方美学,一起‘夜深闲共说相思’,这才是刻进我们DNA里的审美。”

毫无疑问,包括中秋文化习俗在内的传统节庆文化本身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蕴含着一代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新中式”游是这种文化传承下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体现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认同——到中秋,吃月饼、赏月、游湖、观焰火等,到什么时间节点就该做什么事,这些不是体现在制度规定上,而是体现在文化自觉上。

不仅仅是中秋,近年来,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诸多传统节日以及其他一些假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中式”游,春节期间,英歌巡游火遍海内外;端午假期,游客纷纷参与到赛龙舟、包粽子活动中……由此而论,“新中式”游不是旅游风潮骤起的偶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的彰显。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者孙佳山认为,新中式游更强调个性化和旅游过程的体验,随着新中式游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要求传统的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迭代升级,更强调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同时要适应新一代青年消费者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习惯和诉求,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达到新的高度。

“演赛共鸣” 延伸为“文化共情”

随着旅游趋向场景化、体验化、多元化,“为一场演出打卡一座城”“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已然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尤其是在黄金周这个全年旅游消费的高峰时段。成都也端上了多元文旅大餐:从亚冠精英联赛成都蓉城主场对决、成都赛艇公开赛高校劲旅逐浪,到郭富城演唱会、舞剧《只此青绿》再现经典,60余场演出覆盖不同喜好,吸引许多游客“运动过节、观赛度假”,跟着赛事、音乐来旅游,带动假日消费市场迸发新活力。来自西安的游客王云女士说:“趁着假期带孩子来成都旅游,白天逛了成都博物馆,看了李白、杜甫等诗人Coser踏歌台朗诵,娃娃通过诗词对答还获得了集章卡,晚上去看了《只此青绿》,还打卡了各种美食,旅行体验很充实。”

今年以来,“票根经济”在多地兴起,成为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双节期间,各地纷纷推出“票根+消费”的模式,以赛事、演出、电影等票根为纽带,串联起餐饮、零售、文化体育等多业态消费,比如在北京,凭WTT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根,可享受200余家商户优惠活动;在成都,凭郭富城、李玉刚等多场演唱会票根可实名享受博物馆、景区等多重优惠。一张票根,正成为城市流量的新入口。湖北推出省级常态化票根综合服务小程序,游客上传高铁票、演出票、景区门票等票据即可兑换酒店优惠、文创礼品等;上海更是将“票根经济”写入《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票根串联起的碎片化消费场景,形成了‘1+1>2’的放大效应,既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可持续价值。尤其是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已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的模式,将观众的停留时间延长至不少于3日。”孙佳山认为,这类演出旅游产品具有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将“演出共鸣”延伸为“文化共情”,使观演记忆与演出所在地的文旅形象深度绑定,进而激活相关地域文旅资源。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中秋与国庆叠加的8天“超级假期”,也让今年黄金周热度再攀新高,这无疑是居民文旅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也是文旅产业步入新增长周期的强烈信号。

一轮圆月,朗照古今。当团圆的意义与宏大的时代叙事有了深度关联,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便突破圈层,实现了更广泛的升华与延续;山河远阔,人间烟火,当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赋予节日新的生命力,更为文旅融合在时光流转里,续写新篇,开辟了广阔空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