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与青春化


  • □王彤

      在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由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打造的川剧《绣襦记》,既保留了川剧帮打唱做的技艺精髓,又蕴含着人性回归、劝学向善的文化内核,成为非遗活态传承视域下川剧文化传播的一个样本。从内容转译、形式创新到传播破壁3个维度解析其实践,可为川剧非遗的可持续传播提供学理参考与实践范式。

    内容活化,实现内核的当代转译

      非遗活态传承的首要前提,是让传统内容贴近当代受众,而非简单复刻历史。《绣襦记》的核心情节——名妓李亚仙救助落魄公子郑元和、助其苦读登科,本质是“困境中的人性觉醒”与“个体成长的价值实现”,这一内核与当代社会对善意传递、自我突破的价值追求契合,为文化共鸣提供了底层逻辑。

      在《绣襦记》中,编创者并未刻意解构传统,而是通过细节调整实现内核的当代转译。

      其一,弱化原剧门阀制度批判的叙事,强化李亚仙自主选择的主体性,将其升华为“独立人格的践行者”,契合当代女性意识。

      其二,简化郑元和“落魄—觉醒—登科”的线性叙事,增加“苦读时的自我怀疑”“成名后对阶层差异的反思”等心理刻画,让人物成长更贴近当代人的奋斗体验。

      其三,保留“剔目劝学”经典桥段,但通过唱腔节奏的放缓与身段表演的细腻化,将惩戒转化为情感唤醒,弱化封建伦理色彩,突出“爱与责任”的主题。

      这种“内核不变、表达适配”的内容活化策略,既守住了《绣襦记》的文化根脉,又让传统故事摆脱历史隔阂感,为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提供理解与共情的入口,成为文化传播的内容基石。

    形式创新,艺术表达青春化

      川剧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绝技,是其非遗辨识度的核心符号,但传统呈现常存在技艺大于剧情的问题;《绣襦记》的形式创新,关键在于让技艺服务于叙事,实现观赏性与艺术性统一,强化非遗技艺的传播记忆点,使川剧艺术表达青春化。

      在舞台呈现上,《绣襦记》有3点突破性实践。一是将帮腔这一川剧标志性形式与当代音效结合,二是对变脸技艺的克制使用,三是舞台美术的极简创新,摒弃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改用可升降的绣襦意象屏风作为核心道具,既通过屏风上的纹样变化(从繁艳到素雅)呼应剧情推进,又为身段表演提供现代审美空间,同时降低传统舞美对演出场地的限制,为后续小剧场巡演、校园普及奠定基础。

      这种形式创新,本质上是对川剧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既未丢失帮打唱做的核心基因,又通过现代舞台语言降低观众的审美门槛,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式的展示变为叙事中的有机组成,强化川剧文化的传播辨识度。

    传播破壁,走出剧场走进生活

      非遗活态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文化走出剧场、走进生活,而传播路径的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传统川剧传播依赖“专业剧场演出+票友圈层”,受众覆盖面窄、传播效率低;《绣襦记》通过分层传播策略,构建了“核心受众深耕+大众受众普及”的全域传播体系。

      针对川剧票友、戏曲研究者等核心受众,《绣襦记》以“精品剧场演出+主创分享会”的形式深耕——在成都、重庆等川剧发源地,举办经典复排专场,邀请老艺人现场解读“剔目劝学”的身段技巧、“绣襦意象”的文化寓意;联合高校戏曲专业,开展“川剧《绣襦记》的流变与活化”学术研讨,将剧目传播与川剧史研究结合,强化核心受众对川剧文化的深度认同。

      针对大众受众,《绣襦记》通过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截取变脸转场、帮腔抒情等1—3分钟的精华片段,配上“古代版‘救赎与成长’”“川剧里的细腻情感”等年轻化文案进行传播,吸引大量年轻用户“求完整版演出信息”。同时,媒体对这一经典剧目活化案例的关注、直播、报道,也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川剧文化。

      从非遗活态传承视域看,川剧《绣襦记》的文化传播实践,本质是一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通过内容上的内核转译,让传统故事贴近当代受众;通过形式上的技艺适配,让非遗符号融入叙事;通过传播上的全域覆盖,让川剧文化走出剧场。

      其经验表明,川剧非遗的活化与传播,无需刻意迎合潮流,只需以经典剧目为载体,守住文化根脉、找准当代共鸣、创新传播路径,就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传下去,为中国戏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