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芳莲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力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奋力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
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培育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通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长板—补短板”相互结合。二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积极鼓励支持人才主持、参与重大课题和重点项目,为人才成长、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三要优化人才评价制度,破除“论资排辈”和“圈子文化”,完善并落实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职称职务破格晋升机制。同时建好用好文创园区、产业基地和重大活动平台,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文化消费供给不断丰富,网络文学、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一要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各类群体的文化偏好、生活习惯、接受能力和需求特点,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丰富和创新文化产品的种类与形式,满足群众差异化的精神需求;二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打破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二元结构,强化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三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演播、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创新驱动、人才成长、产业融合的机制建设,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二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促进文化产业与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三要完善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耦合力度。比如,挖掘和利用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故事、民间技艺等各类资源,加强古村落、古建筑、非遗项目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集农事体验、生态旅游、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民宿康养于一体的文旅服务产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具有凝聚民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已经成为衡量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视觉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19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