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邵锦平
坐落在佳木斯市西南郊区6公里处的四丰山,因传说四只凤凰落于此地而得名。起初名唤“四凤山”,后改为四丰山。民间传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人们将凤凰带来的吉祥赋予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寓意,四丰山之名便流传下来。四丰山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佳木斯人的后花园。
立秋过后,暑热渐消,周末去四丰山闲游,成了许多人想放松、放空的绝佳选择。
四丰山景区中心有一片开阔的湖泊,如不规则的光滑镜子,镶嵌在山脚丛林之中。它的前身是水库,依靠截流英格吐河中游水域建造而成。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达8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100万至1274万立方米。至今,在景区门口大坝的右侧仍保留着1957年建造的竖井式溢洪道。它是黑龙江省现存的唯一一个漏斗式溢洪道,也是四丰山景区的地标建筑,承载着佳木斯人六十多年的记忆。如今,水库被开发成更为广阔的人工湖,凭借着周围的山脉、花草、树木,化身为集自然、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河湖长制主题公园。
清晨,站在平坦的大坝上,放眼望去,湖水泛着朝阳的光芒,缓缓揭开朦胧的面纱,明媚坦荡地露出清丽容颜,令人怦然心动。让人一见倾心的,不只是湖的温婉美丽,更是它给予人的豁然开朗。环顾依山蜿蜒的湖岸线,似少女妙曼的身姿,在树木的掩映下,曲折有致,若隐若现,让人还未起步,已然沦陷。
环湖一周,须行8公里。为了不辜负初秋的晴明天气,凉爽气候,我和爱人欣然开启了用脚步丈量湖岸线的“壮举”。
本着先自然后人文的理念,我们选择了沿着大坝逆时针环湖而行。下了大坝,没走多远,便进入了广袤的湿地。湖边长满了香蒲、芦苇、苔草、小叶章等植被,一片连一片,在微风中,交错成青黄不一的细浪,蔓延着,向着一个方向涌去。盛夏带走了草木的青翠,秋黄浸染湖畔。眼前略显荒芜的色彩,小船一字排开的静谧渡口,给心情罩上了一层淡淡的离愁。然而,再抬头望天高云淡,低头看湖波浩渺,侧耳听草丛中水鸟的几声歌唱,那被渲染的离愁小情绪,瞬间随风而去。仅剩的一点孤独,也被环湖路上行进的观光车,飞驰的骑行者,一并带走,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行至约一半的路程,就到了网红打卡地——彩虹桥。彩虹桥两头的主体门是红色的,桥身被长短不一的垂直银链铁索吊成弧形,从远处看,如倒挂在湖面上的彩虹。彩虹桥也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立于桥上,向南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完达山脉及山上转动不停的大风车,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连成了一幅壮观的万里江山图,在耀眼的光照中,入眼入怀,令人心潮澎湃。
彩虹桥的旁边有荷塘,被乌木栈道分割成莲池与荷花池两部分。此时的荷花依然开得旺盛,朵朵荷花在重重叠叠的荷叶间翩翩起舞,随风摇向荷塘中的一座木亭。那木亭像极了西湖边的集贤亭,被湖水、清荷拥着、缠绕着。进入亭子,眼前身后是一样的接天莲叶,一样的映日荷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进入了江南的秘境。一时间,恍然如梦,印象中北国风光应有的样子,已然模糊。只觉得自己正在赴江南水乡的荷塘之约,甜蜜而沉醉。
过了彩虹桥,接下来的路都是木栈道。木栈道贴着四丰山脚下顺势延伸到景区的大门口。这段路走起来很舒服,不光能触摸到山边的榛子树,顺手摘几颗秋日的果实,还能近距离与高大挺拔的水杉、青松对望;更能一转身就邂逅水天一色的湖光秋波。走累了,可在沿途的亭子小憩,补给零食和水。亭子常被人占据,大家在这里或是野餐,或是谈笑,谁都不着急赶路,只顾享受当下惬意的轻松时光。
不得不说,近几年四丰山景区的人文建设也上了新台阶。玉佛寺、龙王庙、爱情墙、锦鲤池、连环门、星光大道……各具特色的景点一个接着一个,让人带着虔诚与信仰上路,不经意间,在转角处遇到爱,共赴风车旋转的梦想家园。
我尤其喜爱龙王庙前,断崖上黑龙与白龙的雕刻造型。它们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从崖壁上跳下来,一飞冲天。登上崖壁观景台,站在龙雕塑的角度俯瞰,整个四丰山景区尽收眼底,果然非同凡响。脚下是一幅流动的,色彩艳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一直绵延到天边。就这样,登高而望,携着浅秋的风,发发呆,在现实与幻想中,做一只飞鸟,做一个美梦,都是对自己的犒赏,心情怎能不美哉?
四丰山水“酷”,天凉好个秋。当我沉醉于初秋的明媚与温柔中时,竟忘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