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守护古树名木 守望记忆乡愁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蔡佳航

刚刚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将进一步摸清全国的古树名木“家底”。此前,我省开展的古树名木保护系列活动也从宣传、保护、管理等多方面发力,进行专项普查,为古树名木建档。

古树名木专项普查范围是人们目力可及的“老”而“大”的树,国有林区的古树不在资源普查之列。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立体史书”。比如,大庆市肇源县的古树“玉皇辇”,冠有“龙江第一古树”的美誉,将古老的民间传说镌刻在密密的年轮里;牡丹江东安区的小区旁,一株树龄210年的古榆树亭亭如盖、浓荫蔽日,成了居民日常避暑纳凉的“自然客厅”……每一株古树,都是一方水土的岁月见证者,蕴藏着地域独有的故事与温度。

然而,古树名木的保护之路并非坦途:自然衰退、病虫灾害悄然侵蚀着古树的生命力,再加上古树分布广而散、监管难以全面覆盖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正考验着保护者的智慧与决心,正因如此,才要为古树名木建档,“一树一策”进行保护。

保护古树名木,从来不是单一命题,而是需要制度、情感、行动多维发力的系统工程。法治是刚性底线,为保护划定不可触碰的边界;人文是柔性纽带,唤醒发自内心的认同;全民共治是实践路径,织密落地生根的网络。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方能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的长效机制。

法治为基,在于以刚性制度筑牢保护底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已开始实施,开启了古树名木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新篇章。《条例》不仅明确了古树与名木的分级保护标准,更细化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养护责任人的权责清单,对非法采伐、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设定了严格惩罚措施。这是为每一株古树名木撑起的“法治保护伞”,让保护从此有了硬约束。通过政策宣讲、案例解读,这些法规加快从纸面走到现实。

人文为魂,在于以情感共鸣激发全民认同。古树名木的价值不止于“树龄老”,更在于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寄托——是村口遮风挡雨的“老伙计”,是巷尾见证烟火的“守望者”,是孩童攀爬嬉戏的“时光玩伴”。只有当人们读懂古树年轮里藏着的岁月故事,才能真正将其视作“身边的文化遗产”,而非单纯的植物。唯有法治的“刚性约束”与人文的“柔性认同”同频共振,方能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全民共治的实践,在于探索信息化赋能、多元化融合的保护新路径。各地的保护举措凸显创新性与人文温度,催生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杭州市吴山天风香樟公园设立的法治教育基地,将古树保护与历史文化街区深度融合,让游客认识古树的同时,也能理解“守护”二字的重量;重庆市发起的“小记者探访古树”活动,让青少年走进林间、聆听古树的故事,把保护理念带入校园、社区与乡村;我省则依托本土古树资源,探索“古树+文旅”融合模式,打造生态景区,让游客身临其境触摸龙江历史文脉。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保护实践,正逐步织密全民参与的保护网络,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守护”的良好氛围。

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落地,“全民共护”的理念将深入人心。古树名木,以一片绿荫承载了文脉,也留住了乡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