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
编者按: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密集发布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一场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突围”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加速落地。此轮稳增长方案的本质是,将政策红利精准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毛细血管。本微信公众号特推出“观策论市”报道,聚焦政策锚点,结合相关产业形势,剖析未来的结构性机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对建材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来看,《方案》聚焦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推动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并严禁新增水泥、平板产能”。
事实上,受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影响,当前建材行业面临供需结构性问题,行业盈利水平较低。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方案》的政策导向在于以质的提升替代追求量的增长,旨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使建材行业维持供需动态平衡。分析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建材行业的盈利水平有望改善。
“对玻璃企业而言,后期需加快创新,向绿色建材、先进材料等方向转型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作为玻璃生产的重要原材料,玻璃行业景气度回升有望对纯碱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受玻璃行业严控产能、去量求质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对纯碱的需求。”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表示。
银河期货高级研究员李轩怡告诉记者,对比上一轮稳增长方案,《方案》强调玻璃行业收缩低效供给,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环保绩效低的企业逐步退出;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社会资本探索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加快低效产能退出;推动浮法玻璃生产线向大吨位、高质量升级,破解产能过剩但优质供给不足的矛盾。
方正中期光伏建材首席研究员魏朝明表示,短期来看,《方案》将有效扭转玻璃产业链上下游的偏弱预期,与“金九银十”需求旺季共振,下一步玻璃期现货价格或演绎修复性行情;中期来看,随着玻璃行业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综合标准落地以及低效产能退出细则明确,玻璃行业供需动态平衡的局面有望形成;长期来看,推进平板玻璃行业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将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有助于培育世界一流建材企业,这将重塑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纯碱行业也将因建材产业链利润改善而受益。
“2024年以来,玻璃产能有所下降,更多是市场倒逼的结果。目前,玻璃产能仍较为充足,若玻璃行业利润显著改善,前期冷修产能集中复产的概率将加大。”魏朝明说。
胡鹏介绍,《方案》并未对产能退出做强制性要求,预计玻璃行业出清仍以市场化为主。目前,河北、湖北等地正推动区域内玻璃企业降低能耗,要求企业的燃料系统从传统的煤炭、石油焦转向煤制气和天然气。若后期这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部分小产线和落后产能有望出清,玻璃行业平均成本或小幅抬升。不过,预计行业产能出清较为有限,明年浮法玻璃在产日熔量或在16万吨附近波动。
对纯碱而言,魏朝明表示,纯碱期货标准交割品重碱主要应用于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两者产能规模受政策和市场双重约束。截至2025年9月末,光伏玻璃与浮法玻璃日熔量合计为25万吨,后期存在下行可能;轻碱需求虽然在等新能源领域有一定亮点,但体量难以对其价格构成有效支撑。在下游需求减少的同时,纯碱供应却延续增加态势。
“在中下游备货加持下,国庆假期前纯碱厂家出货有所好转。不过,纯碱基本面改善幅度有限,需求旺季刚需表现依旧乏力,中游库存量较大。因此,每当仓单强制注销月临近,都有可能使纯碱价格由预期交易转向现实交易。”李轩怡说。
胡鹏认为,未来纯碱行业的需求增长主要集中在光伏玻璃和碳酸锂领域,新兴产业发展或能带动纯碱需求小幅增加。
“当前,纯碱行业面临高供应、高库存、弱需求的困境,行业后期出清将维持较长时间。只有当纯碱价格足够低、亏损时间足够长时,成本较高的氨碱企业才会加大减产规模甚至退出市场。未来5年,天然碱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进而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胡鹏说。
在地产周期中,绿色建筑对玻璃需求的提升能否成为新支撑?对此,胡鹏认为,绿色建材的发展对玻璃行业而言更多是提高附加值,而非需求量的直接增长。他表示,玻璃企业应关注TCO玻璃等新兴细分领域,避免“内卷”。
“当前,玻璃需求主要集中于房地产竣工环节,市场上普遍采用新开工数据预测竣工量——基于地产周期规律,新开工数据通常领先竣工约32个月。根据这一模型测算,2025年竣工量仍处于下行通道,预计将在年内触底。”李轩怡说,绿色建筑玻璃虽然是新的发展方向,但其需求量难以对冲地产周期带来的需求缩量,预计下半年玻璃需求降速减缓,但下降趋势依旧。
胡鹏表示,四季度,纯碱、玻璃走势或存在一定分化。具体来看,玻璃处于需求旺季,供需有望相对平衡,阶段性的政策影响或推高玻璃价格,但随着年末需求转弱,玻璃价格或回归弱势,因此预计四季度玻璃价格先扬后抑。纯碱行业面临远兴能源、云图控股等新增产能投放的压力,行业库存将继续增加,价格压力较为明显,预计价格弱势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