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他举起凳子,狠狠“砸”出了个千万富村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他是一位从生死战场走向乡村田野的硬核领路人,那一年,他抡起铁锹挖出第一锹土,这个当过兵的硬汉带着村民白天开荒造田,晚上研究工业图纸,硬是把芦苇滩变成“钢厂粮仓双丰收”的聚宝盆。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永联村共富路上带头人吴栋材,一起探寻他如何带领村民完成乡村振兴的逆袭“爽文”?

抗美援朝被炸7处伤

他立誓“替战友为百姓做事”

1952年,刚满17岁的吴栋材为让弟妹能获互助组帮扶,毅然穿上军装奔赴朝鲜战场。战争中,吴栋材被敌军炮弹击中,浑身是血的他在战友搀扶下死里逃生,身上留下了7处伤口,包扎伤口时体重只剩30公斤。

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后,吴栋材在心里立下誓言:“这条命是替战友活的,要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这份信念,支撑他来到永联村带领大家搞副业、闯新路。

1978年,吴栋材被派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任职,永联村是苏州出了名的“穷窝子”,村民靠偷扒农场苞米度日,迁移来的200多户农民有一半搬走了。为了改变贫困面貌,县里先后派了几波工作组进驻,都没见起色。

吴栋材没有退缩,骑着旧自行车用半个月走遍全村,摸清了问题的症结。随后,他召集村民开了一次会,在会上高声说道:“我们穷,要不要改变?靠谁来改变?就靠我们自己的双手!”

会上,一些村民不以为然,态度散漫。吴栋材见状,一气之下举起凳子狠狠砸向地面,这一“砸”,把原本叽叽喳喳的会场“唬”得鸦雀无声。

“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一些人看到我发火之后,尤其是平时常跟我唱反调的,最后这两年也都服气了。”吴栋材回忆。

没有米,偏要炊!

他用村里的7万元创办钢厂

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及嘉兴、湖州等地)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这一模式被称为“苏南模式”,也是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模式之一。

“苏南模式”兴起后,吴栋材敏锐地嗅到了工业致富的机会,组织村民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八个小工厂。

1983年,永联村集体收入终于超20万元。可吴栋材却不满足“小富即安”,他看到各地都在盖新房,与过去不同的是,钢材已成为主要材料,村里的几个小工厂虽然也能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毕竟不可能做大做强,要有大发展就要做像钢厂这样的企业。

但永联轧钢厂创立之初面临诸多困难,迎面撞上“三道坎”:银行拒贷说“轧黄金才赚钱”,领执照时被笑“无米之炊”,村民也劝“别折腾没了家底”。这一切都考验着吴栋材和村党支部的决心和智慧。

但吴栋材偏要闯,用村里的7万元去湖州买旧设备,多次登门说服县供销社合资。1984年,吴栋材点燃了永联轧钢厂的第一炉火。

通红的钢水映着希望,次年钢厂产值破千万元,永联村一跃成全县十大富裕村。而吴栋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资金打深井、通自来水,他说,“老百姓吃水都难,谈什么富裕?”

2000年苏南企业改制,不少人劝吴栋材变现股份,他却坚持留永钢25%集体股,还带头让出自己一半股份。他说,“股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保村民的幸福”,他还强硬地回应动摇者“想变现就走人”。

如今,由永联轧钢厂发展而来的永卓公司,村民人均分红超万元,印证了他当初的坚守。

89岁的他脚步不停

是守护村民幸福的“当家人”

如今的吴栋材虽已89岁高龄,却依然闲不下来。有人劝他安心享福,他却摇摇头,语气坚定:“脚步不能停,要居安思危。”

他投数十亿改造钢厂,引进环保设备,把曾经“黑烟滚滚”的厂区变成“准妈妈能上班”的花园工厂;又划几千亩地建农耕文化园,陈列“双推磨”“老纺车”,让年轻人“知道爷爷辈怎么过日子”。村里有了专业戏楼、文体场馆,青年志愿者还每天给老人送餐……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现在,永联村已经被上海、苏州等城市的人当做了后花园,有空就跑过来,享受从田地到餐桌最近距离的鲜活美食,在农耕文化园中放空自己,体味弥漫着烟火气的慢生活。

多年来,吴栋材和继任者们将永联建成了一个富裕的村庄,同时打造了一个充满温暖、友爱的生活空间。在这里,“富口袋”和“富脑袋”齐头并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实现村民精神上的富足,还要走很长的路。为此,永联村始终在探索中前行。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吾家吾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