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日寻找诗意栖居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杨宏浩

  当人们的消费观逐渐转向精神满足,节假日“住酒店”的标准也随之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虽然节假日旅游资源相对平日而言略显紧张,但这并不影响旅游者对诗意栖居这一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在追求诗意栖居的旅游者眼里,酒店不再仅是解决住宿的功能性场所,还是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提供治愈感、连接感、认同感、创造感和幸福感的复合型体验空间。谁能为消费者创造更深层的情感连接、更有趣的度假生活方式,谁就能在节假日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市场。

  如今,节假日的旅行对于很多人而言,已不再是赶景点的疲劳行程,而是利用假日空闲时间去修复身心,追求情绪疗愈与精神充电的过程,酒店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能量补给站。最近,“无价窗景”很火,一扇看得见雪山、森林、大海或星空的窗户,其价值已远超房间本身。这扇窗提供了与自然连接的通道,满足了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寻求内心平静与治愈的深层需求。“躺平游”与“补觉酒店”的兴起,正是人们对心灵富足需求的回应。

  追求诗意栖居者,通常重视在地联结与文化共鸣。酒店不再是孤立的目的地,而是深度探索在地文化的基站与入口。入住一个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的空间,如由古村落改造的宿集,体验独特的生活方式,参与酒店组织的非遗手作活动、本地风物采摘、小众线路游览等,与当地风土人情产生深度联结,获得真实而非商业化的文化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的充实。这些活动让客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旅行记忆,实现自我价值。

  对旅游者而言,社群归属与兴趣共鸣本身就是现代诗意的一部分。“诗意”不再局限于私密独享,在旅途中参与一场酒店组织的游园会,或是与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一起喝茶、跳锅庄舞。这种社会交往和社群归属感,本身就是现代人眼中“诗意”的一部分。他们寻求与自身心境共鸣的“诗和远方”,愿意为认同感买单,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理念、价值观上与自己同频的酒店。这些空间通过举办主题沙龙,如读书会、品茶、观影等,提供共享厨房等公共空间,构建起临时的趣缘社群,满足了现代人在网络化社会中对“连接”和“归属”的渴望。

  人们在假期中如何抵达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没有标准答案。譬如,选择能提供生活感的目的地,践行深度体验的旅行哲学。慢下来,尝试“慢旅行”,用足够的时间去沉浸式体验,而非匆忙赶路;重互动,积极参与酒店提供的特色活动,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感受文化的温度;关注情绪价值与内在收获,选择能提供治愈感、认同感的酒店,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的疲惫与精神损耗,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实……每个人都渴望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那片能诗意栖息的天地。

  旅游者眼中的诗意栖居,出售的不再是“一夜安眠”,而是一段被重新整理过的时间和空间,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旅游者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情感的连接点和幸福生活的仪式感。对于酒店经营者而言,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洞察并回应这些需求,通过场景营造、内容共创和情绪与价值共鸣,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