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记者从南方电网了解到,10月2日,随着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随着它的成功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达到1028万千瓦,约为全国在运总量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新投产机组也已进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参与交易,可以消纳1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梅蓄二期工程项目部副总经理陈泓宇介绍,梅蓄电站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面建成投产,将实现抽蓄机组的整机芯片级国产化。
截至2025年9月底,广州、深圳、阳江等6座抽蓄电站已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调节电量3265亿千瓦时,相当于550万居民用户30年的用电需求。
“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10月2日全系统试运行
10月1日,位于甘肃瓜州的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并将于10月2日投入全系统试运行。随着聚光指令的下达,近27000块定日镜“聚光集热”,点亮200多米高的吸热塔,把最普通的阳光,变成能稳定发电的清洁能源。
“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设置两个相邻吸热塔并共用一台汽轮发电机,塔下安装定日镜,通过反射太阳光加热吸热塔内熔盐实现发电,配备熔盐储热系统保障24小时稳定电力输出。工程全部投运后,电站年发电量预计可达约18亿千瓦时。
小镜子大能量 背后有啥关键技术?
在“双塔一机”光热储能项目调试中,27000多块定日镜是绝对的“核心执行者”,它们能实现高效聚光、稳定运行。这背后藏着哪些关键技术?
低铁超白玻璃+高纯度银反射膜 确保阳光不浪费
在瓜州“光热储能+”项目中,这2万多面定日镜形成的采光面积有8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112座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定日镜和我们常用的普通镜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定日镜它都是以低铁超白玻璃作为基底,上面又镀上一层薄薄的高纯度的银膜,通过这样的组合能让定日镜的反射率更高。像普通的镜子它的反射率是在85%左右,而定日镜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4%,它的反射率越高,到达吸热塔的温度也就会越高。
瓜州光热储能项目经理杨旭亮介绍,发完电回到低温熔盐罐的熔盐,温度约280摄氏度。在晴好天气下,定日镜反射到吸热器上的阳光,约半个小时就能够把熔盐温度加热到565摄氏度,然后储存在高温熔盐罐中,实现的高效利用。
让这2万多块定日镜跟着太阳转,背后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支持。这面镜子和支架之间就是双轴驱动系统,横轴主要用来控制镜子的左右方向,竖轴则用来控制镜子的角度。而在支架里面,还隐藏着嵌入式的传感器和电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来进行调节。而每面镜子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编号和通信模块,和中央控制系统紧密连接。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让“能量焦点”不偏移
这里是电站的中央控制系统,每一面镜子的运行情况都可以在这台电脑上直观地显现出来。这套系统可以通过天文算法,实时测算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然后自动调整定日镜的最佳角度,把更多的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上。
在瓜州,素来就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可能很多人会问,在大风天气下,这些镜子会不会被吹偏?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完全不用担心。
三峡能源瓜州光热储能项目技术负责人彭世德介绍,当风速低于13米每秒的时候,定日镜智能控制系统就会对微小偏移的镜子发出一个修正角度的指令,确保每一面定日镜都能准确地聚光到集热器上。当风速大于13米每秒时,智能控制系统又会自动启动“防风模式”,快速调整定日镜的角度,让镜面平行于风向,减少风阻面积,避免大风对镜体产生过大压力。
光伏清洁能源发电 戈壁书写生态答卷
在青海省共和县的塔拉滩,这里有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
园区中,23000多面定日镜如同一个个精准的“追光者”,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追踪太阳轨迹,将分散的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达200多米的吸热器上,再通过大容量熔盐储热系统,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供电。
据了解,目前,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