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牵两岸 乡音慰乡愁


朱晁升(右)在指导歌仔戏小生王贵芬排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朝天子一朝臣,万里江山万里民,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提刀保国家……”10月1日,在位于福州“闽江之心”的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闽台家园”),台湾泰朋戏剧团歌仔戏小生王贵芬身穿华丽的歌仔戏服,一边摇曳着身姿,一边清唱着歌仔戏经典曲目《杨宗保巡营》,团长朱晁升则在一旁悉心指导,只为在“十一”长假期间向福州市民献上一出精彩的歌仔戏。

歌仔戏是两岸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结晶。它的前身叫锦歌,是流传于漳州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300多年前,锦歌随着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在清末民初时结合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等戏曲演变为台湾歌仔戏。20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班渡海回闽,又将歌仔戏回传至闽南地区,经过改良变为芗剧。因此,歌仔戏是大陆地方戏曲中唯一跨海而生、花开两岸的剧种。

去年以来,从业44年的朱晁升带着团队成员,怀揣着传承与创新歌仔戏的梦想,在八闽大地开启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台湾传统剧种的根在大陆”

朱晁升第一次接触歌仔戏是6岁的时候,到父亲创办的台湾泰朋戏剧团学习打鼓。从此,他在家庭戏曲氛围的熏陶下,走上了传统戏剧的演艺之路。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台湾岛内戏迷众多,京剧、豫剧、越剧、歌仔戏等传统戏曲百花齐放。

宜兰是台湾歌仔戏诞生地。朱晁升的父亲朱盛芳是客家人,1973年他以京剧起家,在宜兰县罗东镇创立了台湾泰朋戏剧团,常常一年演出上百场。

1976年,朱晁升在宜兰出生,幼时起便在老艺人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歌仔戏、北管戏、客家戏等传统剧种。

众多戏曲中,以锦歌为基础、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歌仔戏备受民众喜爱,甚至一度从舞台走向了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

1987年,两岸开启民间交流往来,闽台歌仔戏的互动也逐渐频繁。

“1995年,漳州市芗剧团到宜兰演出交流时,我发现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竟然用一样的唱腔、一样的语言。于是,我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漳州人也会唱歌仔戏?”朱晁升回忆道。父亲的回答,让朱晁升终生难忘:“台湾传统剧种的根在大陆,而歌仔戏的根就在福建,有机会你一定要回去寻根。”从此,“寻根”二字便深埋在他心里。

2010年,朱晁升子承父业,成为台湾泰朋戏剧团的新任团长。然而,传统戏曲在岛内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在岛内日渐式微,各种演出邀约逐渐减少。尤其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在各行各业推行“去中国化”,让台湾泰朋戏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

“走,一起回福建寻根去!”2024年初,朱晁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剧团里的艺人,跨海到福建发展。

说干就干。一年多来,朱晁升带着团队成员走访了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等地,四处探访福建民间剧团。在完成父亲寻根遗愿的同时,也集合闽台业界的力量,共同为这横跨两岸的剧种寻找一条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让歌仔戏回归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戏曲原有的群众基础松动甚至消失。“怎样既保留传统精华,又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观众,是两岸戏曲界面临的共同难题。”用双脚丈量福建土地的同时,朱晁升一直在思考歌仔戏的出路。

“走出去”,融合更多现代和地方元素才能“老树发新枝”。可是,该如何“走出去”?正在踌躇之际,朱晁升结识了闽台家园的执行长李宛芯。同样跨海而来,深耕福建七八年的李宛芯深知孵化平台对台胞台企的重要性。

“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是一位引路人,用他们熟悉的话语与思考方式,介绍福建的好政策,协助对接市场。”李宛芯说,福建有不少创业基地、众创空间,而闽台家园设立的初衷是“以台助台”,通过对接戏曲艺术、创意教育等两岸文化产业,助力两岸文化交流。

在李宛芯的牵线搭桥下,今年4月台湾泰朋戏剧团入驻位于福州“闽江之心”的闽台家园,并开始参与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

“欢喜来到这所在,武夷山风景也不歹,心情开朗笑嗨嗨。”在武夷山茶园文化季暨两山青年嘉年华活动中,他们漫步青山茶垄、丹霞碧水间,听着武夷山、阿里山交流20年的故事,写下了歌仔戏《戏说武夷》,用歌仔戏的曲调介绍武夷山的美景、美食和好茶。

“山歌千年茶当酒,故乡就在土楼里。南靖,冲壶茶,听段千年香!”在南靖举办的两岸文旅微视频创作研习营活动中,他们走进南靖土楼、云水谣古镇,探访了歌仔戏重要曲调都马调的源头,见证了两岸学子从素未谋面到相知相识,写下歌仔戏《土味话楼》,寻根客家文化。

“来到泉州好所在,闽南古迹真的赞,唱出歌仔戏给大家听。”在泉州文兴宫的庙会活动中,领略古城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繁华,感受与台湾一样的红砖古厝、闽南美食、亲切乡音,写下歌仔戏《台湾歌仔游泉州》,细数闽台的同根同源。

……

为了更接地气,朱晁升与团队成员还尝试着将闽南语、普通话、客家话等“混搭”来演绎新创作的歌仔戏,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和热情的邀约。“事实证明,通过不断创新,歌仔戏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从小众群体走向更大的舞台。”朱晁升说。

“不能让子孙后代忘记乡音”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和接纳歌仔戏,台湾泰朋戏剧团正积极尝试更多的跨界合作。

受福建京剧院邀请,“十一”长假期间,台湾泰朋戏剧团在福州凤凰剧院,参与以“海上生明月 两岸共此时”为主题的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而这不是他们第一次与福建京剧院合作。今年7月,他们就与福建京剧院在福州西湖公园的“周末戏相逢”舞台同台演出,以歌仔唱腔与京剧曲调,演绎这一根植两岸、跨越海峡的独特剧种。

“时代在发展,创新是传统戏曲振兴的必由之路。”朱晁升说,目前台湾歌仔戏已呈现出跨界发展的特点,比如与地方戏曲、舞台剧、流行音乐、交响乐团等合作,拉近不同受众与歌仔戏之间的距离。

因此,落地闽台家园后,他们也积极与福建地方戏院交流,并与京剧、闽剧、福安平讲戏等剧种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创新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创作出更多融合闽台元素、更接地气的作品。

在观众中,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喜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闽台两地的重要戏种,歌仔戏是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总能看到的表演,它承载了闽台两地上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是闽台民众的精神财富,不能让子孙后代忘记乡音。”在与福建戏曲界交流的同时,朱晁升也在思考如何让歌仔戏走进校园,培养年轻受众。

手指翻飞间,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他的喜怒哀乐,音乐响起,只见他唇齿一开一合地唱出《猪八戒娶亲》的歌仔戏剧目……这是最近在闽台家园举办的“两岸童心——台湾传统文化小课堂”的一幕。手持猪八戒木偶的是台湾布袋戏艺人黄侨伟,唱歌仔戏的是台湾泰朋戏剧团小生王贵芬。30多个福州小朋友在台下看着这场“歌仔戏+布袋戏”的有趣表演,笑得合不拢嘴。

“从《西游记》里耳熟能详的角色入手,更容易引发孩子对戏曲的兴趣。”黄侨伟在台湾深耕布袋戏的传承与创新多年。在他看来,传统艺术并非老古董,既要坚守传统技艺,也要融入现代元素,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走进年轻人心里。

黄侨伟的想法与朱晁升不谋而合。两位台湾戏曲业者在福建的跨界合作,让朱晁升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下一步,我们希望引入台湾戏曲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岛内高校的学子,来到歌仔戏的原乡福建,共同在福建的山水间创作,演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歌仔戏,并一起走进校园,将这份闽台共同的记忆传承下去。”朱晁升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