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疏解发展助力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高质量疏解发展助力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本报记者 解丽达 曹 铮

牢牢牵住“牛鼻子”,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集聚人才为核心、以服务疏解为导向,全面抓创新、聚人气、促疏解,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用持续显现。目前,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分支机构300多家,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新区扎根创业,高端高加速聚集,不断汇聚起未来之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政策解渴,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8月21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正式入住雄安新区华望城。雄安新区有关方面提前制定专项服务方案,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全程协助,通过“一站式”手续办理、行李搬运、住房使用指引等标准化服务,确保高效入住。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中央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全面落地以来,雄安新区持续推进京雄“同城化”,已形成企业年金自动加入、公积金约定提取等一批创制性政策,建立京籍疏解人员子女在雄安新区就学及回京就学保障机制,实现疏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医保待遇、住房公积金待遇不低于北京同期水平,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层出不穷的创新场景“看得见,摸得着”。

在雄安新区科技园内,“上下楼即上下游”的故事不断“上新”:擎空智能全国产化智能盒与巡飞智能巡检平台联手闯市场,兆福科技与睿哲科技达成IPv6合作意向,竹云科技与眼神科技实现业务往来,联合眼神科技拓展黑龙江省人口库业务……

锚定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雄安新区累计建成中关村科技园、雄安科创中心、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中试基地等一系列创新平台载体,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试加速、人才实训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空间体系,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大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领域200余家企业落地雄安,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金融科技、绿色能源等六大产业和企业集聚区逐步形成,31栋主题楼宇入驻企业655家,雄安新区逐步形成产业配套“门对门”、创新研发“上下楼”的创新生态。

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先进光源研发总监柳兴获得2025年度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此时,距离他到雄安工作还不足一年。

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的柳兴,一直专注于高功率光学增益腔研究工作。2023年,第一次来到雄安的他,便被这里优越的城市环境以及“雄才十六条”的引才政策打动。去年9月,他作为“特岗特薪”高端人才被引进雄安新区,开启了在未来之城的逐梦之旅。

聚焦人才引进,雄安新区重磅发布“雄才十六条”,围绕人才聚集、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环境打造等方面给予人才支持。新区实施顶尖人才、柔性引才等15个配套文件,推动一批高层次人才产业化项目注册落地,组建13支产业人才引进服务团,支持44家重点用人单位“特岗特薪”引进高端人才,给予各类优秀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更多人才在雄安“放下行囊、成就梦想”。

服务暖心,把企业“挠头事”变“省心事”

疏解企业来雄安,遇到的第一件“挠头事”就是跨省市迁移。

“顺畅、高效、温暖!”昆仑数智(雄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李栋却这样形容企业从北京迁入雄安的体验。他和同事原以为跨省市迁移需要很长时间,提前做了大量预案。没想到,雄安新区创新出台的《企业跨省市迁移“1+N”行动方案》,围绕企业登记、涉税业务、公章备案、公积金、社保参保登记及银行开户6个环节,为企业迁移全程保驾护航,让他真正体验到了“一键迁移”和“无感畅办”的高效。

为保障疏解项目顺畅落地,雄安新区全面探索“政策+机制”的疏解服务模式,搭建“线上+线下”疏解服务双平台,推动疏解政策“一网通办”。同时,新区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务机制,推出多项创新制度举措:“一会三函”让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推进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对房建、市政、水利、公路、水运、园林等工程施工许可的扎口管理;精简验收环节,实施“一次验收合格、验收即交付”模式……

从开始接触到决定落户仅仅半年,首期研发生产基地从选址到投产仅用两个月,投产半年累计设备投资超过7000万元——这是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煜鼎增材”)落户雄安的时间表。

“雄安新区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我们顺利落户。”谈起新区的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煜鼎增材创始人王华明竖起了大拇指:雄安新区组建项目服务专班,实行“一企一策”全流程跟踪服务。从工商注册到装修补贴,从环评绿色通道到员工子女入学,专班人员“随叫随到”。

为助力疏解企业实现更好发展,新区不仅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还持续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我们是来听大家心声的,有问题尽管提,能办的我们现场就办!”8月26日下午,雄安互联网产业园(一期)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二天,雄安新区启动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园区,倾听疏解企业诉求,现场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持续开展的双周协调会和“疏解服务到家”活动,打通了服务疏解企业的“最后一米”,已经成为雄安服务疏解的重要品牌。

从上门排查难题的常态“大走访”,到现场答疑解惑的“疏解服务到家”,从最长可免费住宿七日的“人才驿站”到提供教育医疗、交通出行、金融优惠等优质便捷服务的“雄才卡”,雄安新区构建起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人才全链条需求的服务体系,有力保障疏解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搭建平台,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6月10日,洞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洞见科技”)在雄安新区2025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见智”DeepInsight。

今年4月,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姚明带着北京的30人核心研发团队正式迁驻雄安。“落地雄安后,第一笔融资来自本地基金。”回忆起公司从北京迁至雄安的过程,姚明说。

近年来,通过举办“北京行”“雄安行”等对接活动,雄安新区搭建起企业与资本、高校、政府之间的桥梁。破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新区依托100亿元雄安产业投资引导基金、100亿元雄安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配合上市绿色通道,为产业发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助力。

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许蒙超是雄县人,曾在北京、杭州等地深耕医学检验行业。2023年10月,雄安新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启动“千企雄安行”活动,接到邀请函的许蒙超欣然赴约。

两天的活动中,许蒙超深入了解雄安新区创新的环境、优厚的政策、完善的配套后,当下决定回雄安创业。仅用时7天,他便与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完成签约。

“雄安搭建对接平台,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助力企业在新区获得进一步成长。”许蒙超介绍,公司携手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和雄安集团城发公司共同打造了雄安医学检验实验共享平台,构建一个共享、共建、共赢的科研循环链条,推动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在新区蓬勃发展。

以产业和疏解人员需求为导向,雄安新区精准服务、“靶向施策”,逐步构建起“政策—场景—资本—人才”的全链条全流程服务体系,打通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路径,全面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安落地生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