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双重属性赋能文化强省建设


上周,两则影视新闻引人关注: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圆满落幕,第38届金鸡奖提名名单正式公布(各奖项归属将于11月在厦门举行的颁奖典礼现场揭晓)——二者皆与福建紧密相连。作为全国唯一常态化举办两大电影节展的省份,福建正发挥电影的双重属性,持续赋能文化强省建设。

电影自诞生起,便兼具商品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电影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通过票房创造直接经济收益,还能带动广告、服装、音乐、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文化载体,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既能丰富大众精神生活,也能提升一地的对外形象和叙事能力。

新时代以来,福建紧抓电影发展机遇,立足闽派文化特色,出台多项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朝着“电影强省”目标稳步前行。经济效益上,全省现有电影制作企业800多家,建成多个高水平影视基地和20个省级重点外景拍摄地,形成一体化产业链。近年来,年均创作电影近30部,有10部影片票房破亿。社会效益上,多部福建第一出品影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公益放映、惠民观影等活动持续开展,推动电影文化深入基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刚落幕的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是福建把握电影双重属性的生动实践。在经济层面,电影节突出产业导向,推介福建资源、政策和重点项目,促进影视项目精准对接。通过“有福电影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合作与基地共建。六大省级电影拍摄基地集中授牌,进一步提升拍摄服务能力。此外,投入超千万元惠民资金,推出消费补贴、影视旅游线路、“非遗+文旅”等特色活动,构建“文化赋能、旅游引流、消费提质”的文商旅融合生态。

在文化层面,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充分彰显了双重价值。对内,它是一场惠民文化盛宴:百部精选影片放映数百场次,通过全省10多家影院,结合户外展映与映后交流,将优质光影资源直接送至群众身边。对外,它是一个文明互鉴的国际平台:本届电影节征集影片超3500部,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类型、题材愈发丰富,实现了从“丝路”向“全球”的跨越。平台能级的提升,使这一国际性主场活动成为对外宣传的绝佳载体。启动式和颁奖礼巧妙融入海丝风情、闽都文化等元素,加上电影节期间各类媒体的密集报道,立体呈现了福建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有效助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当前,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走过130年。影视行业前景广阔,福建电影市场也呈现强劲活力——今年截至9月,全省票房已达13.92亿元,同比增长21.09%。面向未来,福建电影应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革新,大力发展“影视+”与票根经济,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格局;深耕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以“小故事”映照“大主题”、“小切口”呈现“大时代”的精品力作,讲好福建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