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爱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散文集《念兹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中,作者周博潇对自己的人生历程和生命轨迹展开用心的回眸。事过时移,他笔下的故事被涂上时光的色彩,刻上了岁月的印痕。作者的人生经历走得还算成功,但算不上顺遂,呈现出真实的质感,从而也更易于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共鸣。作者在反思中慷慨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人生,聚焦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真挚情感,书写出爱的温度与力量。

  作者写出爱的细腻与深切。他写自己对大姐的深切思念,笔墨放在一碗蒸面条上,“只见大姐给我端来满满一碗蒸面条,堆得直冒尖,满碗酱红色,面条里无汤水,很干,一根根粗面条缠绕盘结在一起,里面有很多五花肉丁和黄豆芽,老远就闻着喷香,那天我竟吃了两大碗”。蒸面条是乡土食物,因为浸染了大姐的一片深爱而成为亲情的载体,铭刻在记忆深处。在作者的家乡,煮苗条、捞面条、凉苗条和芝麻叶面条很普遍,制作蒸面条需要放肉,当时一般人家吃不起。大姐心疼这个弟弟,设法给他做一顿好吃的。蒸面条这个意象是亲情的维系、是记忆的闸门,也是见证时代发展进程的一个“中间物”,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日子是如何从物质贫乏走向富足的。

  写父亲是一个堪称古老的题材,又是每一个写作者无法绕开的心结。作者以自己的父亲为样本,写出“中国式父亲”的矛盾之处。在他的笔下,父亲“生性暴躁但明辨事理,豪狠勇猛而讷涩寡言”。更多的时候,父亲是深爱着孩子们的。当地盖房架顶梁时,时兴放鞭炮,抛洒点上桃红的白面馍。身为泥工的父亲,总会在主人家上梁的当晚,衣兜里装着东家馈赠的馍,“回到家时掏给我们吃”。作者通过一个个白面馍来回忆父亲、理解父亲、感激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缓缓抒发内心的情感,触摸亲情伦理的柔软处。

  一般来说,故乡是故人、故物和故事的总和,是一个人深沉的生命底色和情感基底。作者还写出自己对故乡河南息县的深切回望,写下他心心念念的父老乡亲,写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写他不断溢出的乡情与乡恋,“故乡的一河一陵,一塘一坡,一草一木,都令我非常向往和思念”。他落笔写故乡,文字很朴素,但有绵厚的滋味,也有一种由衷的欣喜,“整个村子成天鸡鸣犬吠,羊咩猪哼,牛哞驴叫,鸭鹅嘎嘎,村巷里终日回荡着动人的交响曲”。正是这片土地的滋养和培育,作者成为一个心中有爱、胸中有情、笔下有魂的人,他爱着近身的小天地,也将“遥远的人和事”纳入视野,熔铸在笔端,顾念着人间大世界,以己心拓展出广博的爱,激荡起心灵的回响,写出更为深沉、更为浓厚的爱。用他的话说,“天下至德,莫大于爱国”。

  作者由亲人、故土写到家国,相互之间看似是“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事实上更是同步向前的并列关系,因为爱的真挚程度是一致的。一部《念兹集》,满卷念世意,人世宽阔而葱茏,人间的爱真切而丰盈,期待作者的再顾念与再书写。

(作者:王运平,系中国作协会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