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黄玉才
月是故乡明,糍粑分外香。
每年中秋佳节,我的家乡渝东南石柱土家山寨,有打糍粑“尝新”“拜月”等民俗,糍粑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事事圆满,特别是土家婚俗里的“大糍粑”,更是寓意花好月圆,饱含浓浓的乡情,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喜气洋洋,推豆腐、煮腊肉、蒸新米、打糍粑,喜庆当年丰收。糍粑圆,人团圆,月儿圆。
中秋佳节,是家乡的“尝新节”。家家户户要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收割回新的稻谷,特别是收割回来新的糯谷。中秋佳节,必须用当年新产的糯米打糍粑“尝新”,品味丰收的喜悦。如果天色不好,遇到秋雨连绵的天气,来不及挞完所有稻谷,必须先割回部分稻谷,在家中手工捶打脱粒,在锅里烘干,打理成“尝新”用的大米,节后再去收割未挞完的稻谷。
每年金秋,稻谷飘香,农人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在喜悦的丰收歌里迎来了中秋节。勤劳朴实、勇敢剽悍的土家人,对中秋节情有独钟,因为中秋节里“打糍粑”“拜月”与土家婚俗有着密切关系。土家族风俗“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他们把月亮当作替人牵线搭桥、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红娘和“月老”,中秋佳节是“月老”的寿辰,是“月光生日”,于是“打糍粑”“拜月”祝寿。
土家青年男女,通过相识建立恋爱关系后,情窦初开的姑娘,送给心上人一条亲手绣的“绣花腰带”和“花鞋垫”,传递绵绵情思,还用白色的素绢,绣上一幅“鸳鸯戏水”图,作为相爱的信物。七曜山周围的黄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湖镇等土家山寨,新谷丰收后,“中秋节”这天,丈母娘家喜气洋洋地把女婿请到家,用新产的糯米“打糍粑”,请女婿一家“尝新”,品味当年丰收的喜悦。更富有情趣的是,如是未婚女婿回家时,含情脉脉的姑娘送给心上人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糍粑”。糍粑象征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像糍粑一样与心上人永不分离,也像大圆糍粑一样花好月圆,团团圆圆,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永结同心,表达了土家姑娘纯朴的爱和对美满幸福婚姻的执着向往与追求。姑娘在大圆糍粑上染五颜六色的食品红,有的也在上面写着“花好月圆”“百年鸾凤”“永调琴瑟”“鸾凤和鸣”等表达爱情的诗句。
父母健在时,每年必送来新米打的糍粑,让我们“尝新”。最难忘的是小时候,我们最盼打糍粑。秋天稻谷成熟,父母将收获的糯谷在晒坝晒干收仓。赶场日,父亲背着糯谷步行到乡场打回糯米,母亲用筛子把米筛好。中秋前一天,我去水井挑水,把能盛10多担的石水缸装满;晚上,母亲用山泉水把糯米浸泡在木盆里,中秋节清晨,父母早早起床,母亲用木甑子蒸糯米,父亲用清水清洗碓窝、碓窝棒,糯米蒸熟了,浓浓的米香随风四处飘散,父亲抱着木甑,将蒸好的糯米倒扣在碓窝里,举着碓窝棒,吼着号子“嘿——哈”地捶打,“咚咚”地闷响,从吊脚楼飞出,父亲挥汗如雨,碓窝里的糯米,变成雪白的糍粑,粘贴在碓窝棒上,像一道白瀑,上下飞动,火候到了,母亲用簸箕撒上黄豆面,父亲迅疾将碓窝里捣成的糍粑,绞成一坨,放入簸箕,然后分摊搓揉成一个个圆圆的糍粑,嚼着软糯的糍粑,米香、豆香、柴火清香,满口弥漫,秋天丰收的喜悦,堆满每个人的脸庞。
入夜,一轮明月,从东边山梁冉冉升起,父亲在神龛前设香案,敬了祖先,然后在院坝安置木桌,摆上圆圆的糍粑“拜月”,全家老小,坐在院坝赏月,父亲端着酒杯,喝了一口,抿抿嘴,嗞的一声,酒香在院坝飘逸,听父亲讲先人打糍粑赏月的故事……
糍粑有多种吃法,刚打出的糍粑,蘸着黄豆面趁热吃,雪白软糯的糍粑,满口豆香和米香。用冷糍粑切条,油烙做“红糖糍粑”,入口香甜,令人回味。沿袭至今的中秋“打糍粑”民俗,成为每年“农民丰收节”必表演的项目,列入“非遗”,薪火相传。
如今,父母先后离开了我们,再也吃不到飘着泥土芳香的新米糍粑,超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糍粑,虽然也是雪白圆圆的,却吃不出亲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