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郑劲松
“千里步行赴延安,英雄捐躯太行山。天地正气昭日月,三江并流在合川。”9月27日上午,秋阳高照,长空碧蓝如洗,宁静肃穆的合川革命烈士陵园里响起一阵激昂的朗诵声。这是我带着学生来这里为举行主题教育而写的朗诵诗,诗里赞颂的正是合川籍抗日英雄、西南大学前身川东师范学校走出的八路军音乐家周极明。
87年前,作为进步青年,周极明心向光明,怀揣理想,从重庆步行两个月奔赴延安;83年前,为掩护群众,周极明与日寇拼刺刀,壮烈牺牲……为什么牺牲近70年后,英雄的遗骸才最终回到故土,这里面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2020年11月在校史资料里初次查到周极明烈士的零星信息,后又历时五年通过各种渠道“挖呀挖”,终于比较完整地还原了这位抗日英雄的革命事迹。
山河作证,英灵不朽,祖国不会忘记。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把周极明烈士的故事讲给青少年听、讲给读者听。
1
一心向往光明
进步学生千里步行去延安
周极明(1918~1942年),字杰奇,曾化名朱杰民。合川县思居乡双桂堂(今合川区钓鱼城街道黑岩社区)人。1918年10月15日出生,先后在合川瑞山小学、合川县立初级中学读书,1934年秋考入川东师范学校。
川东师范学校始创于1906年,校址在今天的渝中区,是重庆最早的新式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张闻天、萧楚女、恽代英、杨闇公等早期共产党人都曾在这里讲学或担任短期教员,传播进步思想,学校民主氛围浓厚。周极明考入川东师范学校后,与进步同学李成之(曾任国家农垦部机械物资局副局长)、李忠慎(“一二·九”运动重庆学联主席,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方名(著名作家王小波的父亲、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授)、胡其谦(曾任重钢党委副书记)等关系密切,迅速成长为一名个性鲜明的爱国青年。
周极明是个怎样的人?在周极明的学籍档案(现存于重庆市档案馆)中,老师给他的操行评价是“动作敏捷、语言清晰、情感丰富、意志尚坚定、有公德”。《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里也详细记载了周极明等进步学生在重庆的斗争往事:1935年初,周极明、李新等进步学生在川东师范学校内秘密成立“众志学会”,名字内涵是“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周极明负责学会的歌咏队,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不仅歌唱得好,还会编排节目,将歌咏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以川东师范等校学生为主的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重庆学联”)成立,李新任学联主席,周极明为重要成员。12月24日,重庆学联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周极明负责北路宣传队,他回到家乡合川,广泛发动合川民众和学生开展救亡运动。他带领的宣传队所到之处,总会响起《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扬子江暴风雨》等激昂澎湃的歌声,点燃了无数民众的抗日激情。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周极明等进步青年的救亡活动更加活跃,他们组织青年学生阅读革命书刊、高唱救亡歌曲、开展街头宣传。这年夏天,周极明经李成之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民族解放紧紧相连。
据《流逝的岁月》记载,周极明、李成之、李新等人,在抗日救亡中表现突出,演讲中时常对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重庆灯红酒绿的现象进行强烈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给校方施压,他们被学校开除或辞退,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1938年1月,身处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的李新暗中联系爱国同窗共赴延安。李新、王方名、胡其谦、罗义淮、陈寄宇等人从万县出发,周极明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和才三个多月大的女儿,从合川出发,到四川渠县与同学们会合,后沿嘉陵江北上,途经四川阆中、陕西褒城,到西安与李成之会合,然后一同奔赴延安。
当年3月,他们到达延安。周极明先是考入陕北公学学习,5月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1月底,周极明赴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在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和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又称“前方鲁艺”)音乐系任教,化名朱杰民。后来,他又转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政治部鲁迅实验剧团负责音乐工作。在此期间,他与李伯钊(杨尚昆夫人)合作谱写了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校歌,和沈虹影、袁靳、赵子岳、苏策等人筹备组建了中华全国歌咏抗敌协会晋冀豫边区分会,编辑出版了刊物《太行歌声》,创作了歌曲《新妇女》《我们要武装》等,受到普遍赞扬,成为八路军中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2
与日寇拼刺刀
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1942年2月,日寇对八路军前线指挥部所在的山西麻田一带进行“大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不得不转移。主力转移后,周极明率几名干部在上口村组建游击小组,组织民兵掩护群众,反击日军“扫荡”。
2月21日夜,日军分三路包围上口村,周极明率军民奋勇反击。他英勇顽强,沉着应战,打掉日军的重机枪,撕开缺口,掩护群众撤退。子弹打光了,周极明端起刺刀冲入敌阵,与20多名日军肉搏,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周极明的牺牲,换来了上口村400多名群众的安全转移。3月23日,晋东南鲁艺分校在一个简陋的泥墙大院里为周极明等3位艺术家烈士召开追悼会,院门口写着这样的挽联:“鲁迅门徒永远不后退,共产党员从来不屈服!”
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追悼会讲道:“胜利,敌人是不会白送给我们的……革命需要我们死的时候,没有死的决心,就不能战胜敌人。今天所追悼的同志,就是我们文化界的楷模!”鲁艺代校长陈铁耕沉痛地说:“在敌人面前,我们没有眼泪,只有热血;在追悼死者的时候,我们没有悲哀,只有仇恨!”3月28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艺术家的国殇》一文,追悼诸位烈士之死:“……我们的青年音乐家周极明,在敌人面前忘记了逃避,拿着刺刀对拼20多个敌人,毫不吝惜地流尽他最后一滴血。”在重庆的周恩来获悉周极明的英勇事迹后,亲笔致函周极明的父亲周奉章,希望他节哀。7月6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抗战五年来殉难校友追悼大会”,会场两旁悬挂着朱德亲笔题写的挽联:“从军杀敌,以笔当枪,正义宣传,参与政治战!为国牺牲,血花齐洒,英雄楷模,是为艺术光!”
9月27日上午,在合川烈士陵园里,当学生们含泪诵读这些讲话和挽联时,在场听众无不落泪。跨越历史时空,英雄事迹历历在目。
3
牺牲近70年后
周极明烈士的英魂终归故里
周极明牺牲后,上口村群众无限悲痛,他们用最好的棺材装殓周极明烈士遗体,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把他单独埋葬,并在坟旁栽上一棵大花椒树作为标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向周极明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以上史料已清楚地呈现了周极明的革命人生,家人也得到了他的烈士证书。后来为何又发生持续多年的寻亲故事?烈士的遗骨为何近70年后才得以魂归故里?其中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上口村一带,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卷起了强大的泥石流,泥石流漫过大地,冲走了花椒树和烈士坟墓。当地干部和群众多次组织勘查,却一直没有找到周极明烈士的遗骨。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周极明参加八路军到鲁艺分校工作时,曾化名朱杰民。当地的人们也只知道曾经有位叫朱杰民的八路军音乐家安葬在这里,随着坟墓被毁,加之岁月更替,人与墓都成了谜。故乡的亲人也不知道他安葬在何处,所以一直在寻找。
1993年,山西左权县上口村村民赵亚飞家翻修房子时,挖出一具尸骨,尸骨胸前还有一块怀表。经村里的老人仔细查看后,确认是朱杰民烈士的遗骨。当年,赵亚飞才14岁。他好奇地向长辈们打听朱杰民来自哪里?亲人是谁?老人们只能大体说出,他是延安鲁艺来到这里的八路军,其他情况谁也说不清楚。乡亲们重新将烈士遗骨埋葬到赵亚飞家屋后。天天看着烈士的坟墓,赵亚飞总是想:烈士有亲人吗?有孩子吗?从那时起,赵亚飞就萌生了为烈士寻亲人的念头,他一边主动守墓,一边寻找烈士家人。他先后与左权县民政局、党史办、统战部以及寻亲组织联系,也曾在网上发帖,但一直没有线索。这样一守一找就是16年。
2009年秋,赵亚飞无意中从一本书上看到了关于周极明烈士的介绍。书中说,周极明是重庆合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转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政治部鲁迅实验剧团工作。1942年牺牲后,鲁迅艺术学院为他及在上口村牺牲的其他烈士召开追悼大会,朱德为烈士送了挽联。但朱杰民是不是周极明呢?皇天不负有心人,赵亚飞在有关鲁艺的档案文章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朱杰民,原名周极明,四川省合川县思居乡人。”周极明的身份得以确认。
他的后人还在吗?能联系上吗?这时周极明的父母已经去世,只剩下他的妹妹周极玉和女儿周传慧。周极玉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四川达州离休。周传慧毕业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是一名国家干部,也已退休。2010年1月,生活在四川简阳的周传慧从媒体上得知了赵亚飞为烈士寻亲的事迹,父亲周极明的墓终于有了结果。
2010年1月29日,赵亚飞把周传慧接到了上口村,在重庆合川区和山西左权县两地党史研究人员及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陪同下,周传慧认领了父亲遗骨。赵亚飞戴着白手套将烈士遗骨放进木箱,用红布包裹好,并小心翼翼地将那块怀表交给泪流不止的周传慧。当地村民自发地组成锣鼓队,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烈士送行。回到合川后,周极明烈士的遗骨被安葬在太和镇雨台山革命烈士陵园。烈士英灵终归故土。
“此刻,秋色烂漫,河山静默∕周极明先烈,我们在您的家乡∕站在养育过您的土地∕把一首诗,献给您∕硝烟早已散去,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要告诉您——这盛世,如您所愿:国泰民安……”在9月27日的合川烈士陵园现场,西南大学附中学生向英雄献上这首题为《山河作证,英魂长存》的朗诵诗。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