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市大脑”治堵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孟娇

清晨,贵阳市观山湖区31个路口的信号灯正通过雷视一体机实时感知车流脉搏。当早高峰的车龙在数博大道延伸时,AI信控系统已计算出最佳配时方案——北京西路交叉口的左转绿灯延长12秒,云潭南路方向的直行车辆获得优先通行权。

这种基于全息数据的动态调控,让贵阳交警的治堵工作有了底气:过去需要人工观测半小时的拥堵节点,现在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红黄绿三色热力图就能实时预警。自系统运行以来,早高峰的拥堵时长缩短了20分钟。

现在,智慧治堵的触角正延伸至贵阳的每个角落。

今年暑期,黔灵山公园南门,无人机螺旋桨划破晨雾,高清镜头锁定违停的贵AXXXXX车牌:“前方50米有专用上下客点。”这声空中喊话,终结了出租车扎堆造成的肠梗阻;而在指挥中心3D电子沙盘前,轻点鼠标,即将举办的马拉松路线立即叠加上人流热力图与应急通道,民警即可根据重合点提前制定疏堵计划。这些由数据编织的解决方案,在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等37场大型活动中得到验证。

截至2024年10月,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39.6万辆,以每月2万辆左右的水平增加,而贵阳城区路网密度仅6.7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标准的8公里/平方公里。

近年来,大数据为“车多路少”这一供求矛盾提供了破局之道——在指挥中心大屏上,数博大道与观山东路交叉口的排队长度、速度等10类数据构成交通心电图,AI算法诊断出溢流失衡的原因后,信号配时方案自动优化;导航软件给出车速建议:当车主以50公里/小时标准行驶时,能连续通过3个绿灯。

这场交通变革始于2022年成立的全省首家交通态势研判中心。如今,无人机机场的自动巡飞与电子沙盘的20类警务图层,共同构建起立体防控网。

贵阳交警无人机专班民警王志杰介绍,恒大帝景路段过去早高峰要安排至少4名警力疏导,现在无人机与大数据配合,7点30分的准时巡航,让违停车辆像退潮般迅速撤离;而中心指挥团队通过分析239万辆车轨迹,发现观山湖路网存在潮汐性特征,据此设计的左右分时方案,让干线车均延误率下降23%。在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期间,电子沙盘提前72小时推演了贵宾车队路线与市民出行重叠风险,最终通过信号灯相位差实现无缝分流。这种精细化治理,让贵阳的拥堵指数从1.7降至1.58。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