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旭强 每经编辑|刘艳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种种迹象显示,最强地级市苏州正在大举“押注”人工智能。
11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苏州调研人工智能产业。他指出,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形成较好基础,要瞄准前沿技术和细分领域,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应用赋能,引领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变革,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五天后,11月11日,江苏省省长刘小涛出席在苏州举行的2025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时谈到,人工智能是江苏“十五五”时期必须聚焦发力的方向,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以良好生态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
11月15日,刚刚到任的苏州市委书记范波首次专题调研,同样关注人工智能。在我国科创板首家上市企业苏州,范波勉励企业抢抓人工智能等重大机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为苏州服务全省挑大梁贡献企业力量。
高层领导的密集行动,传递出苏州全力布局AI的明确信号。令外界关注的是:杭州、深圳等城市珠玉在前,苏州如何走出自己的差异化之路?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人工智能+”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已进入全面深度实施阶段。
而今年以来,DeepSeek、宇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爆火,也推动各大城市重新审视自身AI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未来方向。
在全国AI产业格局中:北京提出建设“AI原生城市”,上海致力于打造“模都”,杭州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深圳则将目标指向“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相比之下,苏州显得低调许多。不过从产业基础看,苏州在全国AI版图中已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2024—2025)》显示,苏州位居全国第五、江苏第一,在应用深度、增长速度、资本热度、产业密度、创新浓度五大指数排名中均位列前十。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2024—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还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和支持,2021年3月,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4年10月,苏州又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
今年以来,苏州相继推出《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和《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不仅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更以“真金白银”赋能企业创新和人才培育:
推出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大模型创新应用等14条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政策效应下,今年1至8月,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472亿元,增速18.7%。
今年9月,《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勾画出苏州新的城市愿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城市。
根据《行动方案》,苏州要建设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民生福祉、治理能力等深度融合,探索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城市的苏州路径。
“苏州AI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制造优势。”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基本做到从基础层到模型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已建设6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载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2500家,其中上市企业58家、高新技术企业1140家。而根据最新目标,到2026年底,苏州将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人工智能+”有各种解法,苏州如何破题?
作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多年来,苏州产业积累深厚,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主导产业。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规上工业增速领跑全国GDP十强城市,缩小了与工业第一城深圳的规模差距。
与此同时,在近日发布的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苏州新增企业数量达到241家,历史性超越上海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北京。与此同时,苏州累计培育企业数量达到848家,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仅落后于北上深。
图片来源:苏州新闻打造“人工智能+”城市,苏州也希望以此为切入口。
这从江苏省到苏州市主要领导的调研足迹中可见一斑。比如,信长星先后走访具身智能综合创新中心、苏州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基地等6家单位,调研路线覆盖从基础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赋能作用最显著,苏州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也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曾刚看来,苏州有意将传统制造业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作为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着力点。
可以作为印证的是,上述《行动方案》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被放在“AI+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培育150个工业垂类大模型,建设15个国家卓越级以上智能工厂。
相关动作已经部署展开。一个月前,由苏州承担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制造领域)在苏州市揭牌成立,旨在帮助行业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实现成果快速产业化。当天,基地“揭榜挂帅”首期榜单发布,聚焦半导体、信息通信、电子元器件领域6大场景,相关配套支持最高可达项目总投资的30%。
尽管如此,发展人工智能,苏州也存在诸多制约短板。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季丽撰文指出,苏州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比如在重大科创平台数量上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本身高教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苏州人才储备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眼下,苏州也有意借助区位优势,补足上述短板。
《行动方案》提到,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上,要加强与上海创智学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交流合作,推进全国顶尖人才科研成果来苏落地。
近日举办的首届人工智能OPC(One Person Company)大会,苏州也明确将依托雄厚的制造业根基,推动OPC深度融入“AI+制造”“AI+医疗”等实体领域,释放出积极吸引人才集聚的信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309394放眼全国,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密集部署,带动经济大省间的又一轮产业竞速。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的江苏,将人工智能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2024年,江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到约4000亿元,苏州则占据超“半壁江山”。
从空间布局看,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苏南城市带为重点、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格局,全省12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超六成集中在南京、苏州两座城市。
但整体而言,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不是最头部”,与经济第二大省的地位不甚相符。
一个例子是,今年江苏两会期间,不少江苏省代表委员都提到同一份榜单,即去年6月,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报告,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
图片来源:《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如何让“人工智能+”在江苏加速落地、赋能产业发展?在有关专家看来,一个关键堵点在于,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难题没有真正解决。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调研发现,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与本土制造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供需不匹配,并发展出“隔离带”。
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场景不足,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开发较集中,但传统产业的场景开发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链“缺芯少核”,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短板在前端就限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突破关键,显然仍在于核心城市。
曾刚表示,南京科教资源富集,同时软件产业规模即将叩响“万亿”大门,是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大脑”。苏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有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的区位优势。两座城市应各展所长,带动江苏全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曾刚看来,对比而言,苏州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或将率先实现突破。
“杭州六小龙是‘冰山一角’,背后是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在支撑。”曾刚特别强调,南京、苏州乃至江苏的人工智能发展,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长三角产业集群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55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