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继市场传闻、规模动荡、高管变更之后,一纸更名公告像是预告着北信瑞丰基金将挥别过去。11月19日,华银基金公告称,公司法定名称于11月17日由北信瑞丰基金变更为华银基金,且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回顾年内,华银基金经历了董事长、总经理、首席信息官、督察长等多位高管变更。另外,在规模沉寂多年且未有新品成立的背景下,华银基金的管理规模也在2025年三季度末重回百亿体量。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或与拟入主华银基金有关,从这一角度来看,若有强大实力的新股东介入,或会使该机构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官宣更名
11月19日,华银基金公告称,公司法定名称于11月17日由北信瑞丰基金变更为华银基金,公司名称变更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更换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就在11月18日,华银基金也连发三则高管变更公告:副总经理王乃力因工作原因离任;首席信息官魏红生因工作原因离任,王博新任首席信息官;赵伟婧新任督察长。上述人员的任职、离职日期均为11月17日,同日起,董事长刘彦雷不再代为履行督察长职责。
针对此次公司更名的原因等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华银基金尝试采访,但截至发稿未取得有效联系。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通常而言,基金公司更名主要与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品牌升级与定位调整、监管或合规要求、市场传播与辨识度等原因有关。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有关华夏银行拟收购华银基金(彼时为北信瑞丰基金)的传言持续不断,但截至目前未有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股权将变更。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华银基金此前官宣的新任总经理就有华夏银行的履职经历,如今新公司名称的落地也更令市场关注相关动向。
8月8日,华银基金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刘晓玲因工作原因于8月6日离任,宣学柱同日起履新。公开简历显示,宣学柱曾在总分行金融市场与投行条线工作,后担任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中山分行行长、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职务。
公开信息显示,华夏银行旗下微信公众号“华夏银行新闻”曾在11月10日发布题为“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聘启事”的推文,招聘岗位包括:基金会计岗、交易员岗、权益研究员岗等。另外,更名后的华银基金LOGO也与华夏银行的LOGO高度相似。
近年来高管频变
事实上,宣学柱也是华银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第四任总经理。公开信息显示,华银基金的初任总经理为朱彦,任职日期为2014年7月至2021年10月。朱彦因个人原因离任后,赵远峰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期间就任,后因个人原因离任。2023年12月,刘晓玲履新,但就任不足两年便离任。
除总经理外,华银基金也在年内变更了董事长。8月8日,华银基金发布多篇更新后的招募说明书,在基金管理人信息方面,董事长已由夏彬变更为5月加入公司的刘彦雷,同时,刘彦雷代任暂缺的督察长。据悉,刘彦雷自2003年7月进入工作,历任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北京银行业务总监,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职。不过,相较于官宣总经理变更,华银基金并未对此次董事长变动进行公告披露。
按照监管现行规定,董事长不属于基金公司高管人员范畴,需要披露的事项也不涉及董事长变更。回顾此前,多数基金管理人为便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状况,会就董事长变更事项进行及时公布,但也确实有少数基金管理人未进行相关披露。
不过,前任董事长离任的“谜底”也在中报披露之际揭晓。据华银基金2025年中报,基金管理人因公司治理、内控机制、监管材料报送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于2025年5月被北京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受理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六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前任公司董事长、代行督察长夏彬对上述问题负主要责任,于同年6月被北京证监局认定为不适当人选。
成立至今,华银基金也变更了四任董事长。2019年11月,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周瑞明因工作需要离任;李永东则在2019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任董事长;2023年8月,华银基金发布公告称,新任夏彬为公司董事长,同时代任督察长。而对于上述人员变更,公司均进行了公告披露。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高管频繁变动,势必会对公司的战略和组织体系、治理结构带来负面影响。北信瑞丰基金此次更名为华银基金及年内多位高管变更,或与市场传言的某银行资金介入有关。从这一角度来看,若有强大实力的新股东介入,或会使该公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管理规模再创新高
官网显示,华银基金成立于2014年3月,距今已有11年。公司注册资本为1.7亿元,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和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60%和40%股份。
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华银基金的全部管理规模为207.9亿元,环比增长超180亿元。这也是该机构自2020年三季度末以来首次重回百亿规模,并创下新高。此前,华银基金管理规模在2020年一季度末达133.95亿元峰值,但随后便波动下跌,2023年一季度末更是跌至仅15.49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华银基金此次规模激增,主要系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债券的规模由二季度末的1360.41万元跃升至三季度末的171.15亿元。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2名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基金份额比例超过20%,占比达46.76%、29.23%,持有份额分别为70.45亿份、44.03亿份。
另外,自2022年以来,华银基金未有新品成立,仅在2024年新增了两只子份额产品,并自2022年以来先后清盘5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最新产品数量为15只。
从产品业绩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华银基金旗下产品除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债券C的收益率告负,为-0.11%外,其余产品均在年内取得正收益,更有北信瑞丰优势行业股票、北信瑞丰量化优选灵活配置的收益率超50%,分别为67.82%、50.41%。
若拉长时间至近三年来看,北信瑞丰优势行业股票也以61.97%的收益率领先公司其余产品。不过同期,也有北信瑞丰产业升级多策略混合、北信瑞丰健康生活主题灵活配置、北信瑞丰外延增长主题灵活配置、北信瑞丰优选成长股票的收益率告负,分别为-38.99%、-24.7%、-17.24%、-16.83%。
柏文喜分析表示,更名、规模暴涨以及高管变更或一定程度上指向影响华银基金发展的核心变量出现,但新高管带领下的团队仍处于磨合期,华银基金未来一到两年能否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和稳定治理结构,将决定公司的后续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