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琉球学”研究为什么很有必要


来源:环球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式启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琉球群岛的地缘处境、战略选择及其未来走向,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牵动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安全关切。近年来中外学界对琉球(冲绳)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已逐步上升至学科体系建设层面,“琉球学”的成立是水到渠成。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与中国福建省隔海相望。1372年,明朝与琉球正式确认了宗藩关系,琉球奉中国为正朔,中国以“厚往薄来”的政策善待琉球。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将其纳入领属,但琉球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单方面设“琉球藩”,迈出吞并第一步;1879年,又以武力胁迫手段强行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被日本正式吞并。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军占领琉球群岛,其行政机构及官方文件均使用“琉球”这一名称。1972年,美日通过私相授受方式完成琉球施政权的移交。此后,琉球群岛处于日本管辖之下,改设为“冲绳县”。自1879年至今,关于琉球群岛主权归属的历史与法理争议始终存在。

总体而言,“琉球学”是一门对琉球的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中琉历史、琉球东亚关系史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其定位与中国学、韩国学、日本学并列,而非仅作简单区分。其核心研究围绕琉球的历史、文化与对外交流等多个维度展开。在历史方面,包括琉球的起源、与明清的宗藩关系及被日本吞并的过程等;在文化方面,涉及琉球语言、服饰、建筑、音乐及宗教信仰等;在对外交流方面,涵盖对外经济来往、朝贡贸易与周边国家互动等。此外,“琉球学”研究对近现代“琉球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琉球地位、社会现状、美军基地等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需要这一学科作为支撑。

“琉球学”是一项“破立结合”的研究。其“立”,在于系统建构中琉宗藩关系的历史实相,补充完善东亚传统外交体制研究体系。其“破”,在于解构日本单方面对吞并历史的片面叙事。比如,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日琉同祖论”,不承认对琉球王国的武力吞并,不认可琉球王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此外,日本政府坚持对琉球实行歧视与同化并进的政策,妄图将琉球为日本作出的牺牲“制度化”和“正当化”,这些错误叙事正是日本对琉球实施同化政策的逻辑基础。

当前日美正加快推进琉球群岛的“军事要塞化”,此类动向加剧了当地对新的“冲绳战”危机的深切忧虑,民众普遍担忧其家园将再度沦为日本的“盾牌”。对“琉球学”的深入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和日本围绕琉球问题均涌现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未来有关琉球的研究有望在空间上向东亚乃至全球层面拓展,在时间上向战后以及当下延伸。系统推进“琉球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协同发展,也将为共建和合共生、开放包容的东亚区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琉球学”入选国家级“绝学”学科扶持计划,意味着中国学界正以学术理性参与东亚历史叙事的重塑。中国“琉球学”研究将告别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状态,学科未来发展将呈现体系化、融合化与国际化等趋势。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层面的拓宽,更关乎区域和平的持久维护、历史正义的伸张,以及中国在复杂地缘格局中话语体系的构建。唯有深入历史的脉络,才能为未来找到一条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共存之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