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周潇 记者 孔德琳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年度复合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11月18日,记者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光热分会成立大会现场了解到,我国光热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主力,产业发展迈入规模化、高质量新阶段。
此次中电联成立光热分会将秘书处设在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标志着光热行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会上,会员单位共同在大会上发出倡议,将秉持“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理念,凝聚全行业智慧与力量,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光热力量。
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近年来,在国家能源局的大力领导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光热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而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出席成立大会,在致辞时透露,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光热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1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项目30座,装机容量310万千瓦,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热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已然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得益于技术快速迭代和规模化效应显现,项目造价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上网电价已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降至0.6元/千瓦时左右。预计“十五五”期间,造价还将进一步下降,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作为光热分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广核集团党委委员,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武表示,中广核新能源将以分会成立为契机,与各会员单位携手同行,在政策争取上形成合力,在产业发展上协同发力,在技术创新上凝聚智力,在国际竞争上共塑实力,共同推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热技术国产化率超过95%
科技创新是光热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尔式等主流光热发电技术,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5%,关键材料设备实现自主可控。
在具体技术领域,我国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成效显著。围绕熔盐槽式集热技术关键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开口高聚光比、高参数熔盐集热”技术难点,有效降低了项目造价;围绕塔式集热技术规模化发展中面临的远端定日镜效率衰减等问题,开展“双塔一机”“三塔一机”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电站的系统效率。
实现这一成果,不乏一些领军企业在推动技术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广核集团为例,依托国家能源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大型光热电站特殊环境智能清洗装备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获得授权专利68项,主编和参编3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正在德令哈建设的光热熔盐槽式回路试验平台,作为光热领域唯一项目入围“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中国光热技术成为全球绿色发展“新名片”
行业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比如,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等,为后续项目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中国广核集团总会计师何海滨介绍说,“目前,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展现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光热技术已成功走出国门,像摩洛哥努奥三期15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南非红石10万千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等国际项目的建成投运,使中国光热技术成为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热发电将迎来前所未有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2240万千瓦;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中将有约10%来自光热发电。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