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我们要深刻体认、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近年来,校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问题高发阶段与群体看,中学生为主要群体,值得关注的是,小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困扰的案例也在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有蔓延扩散的迹象。从问题诱因与表现形式看,青春期生理变化、校园人际关系、家庭成长氛围和学业竞争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使当前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态愈发复杂。从问题表现与影响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学习压力”向多维度扩散,其负面影响深度波及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

中小学生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身心承受力较弱,心理健康问题若未及时预防与干预,不仅影响当下,还可能埋下成年后问题隐患,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化的有效途径,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对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早期干预能及时遏制心理困惑向严重心理问题发展,避免因问题累积对学业、生活造成不可逆影响,这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生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立足发展实际,以“全覆盖、无死角、共参与”工作模式为目标,一方面,将心理健康工作成效纳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核心指标,与教学质量同等权重,以考核督促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构建起以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牵头规划工作,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负责专业教学与心理辅导,班主任承担日常生活心理工作职责的共同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可通过教职工培训、家长课堂等形式,引导全体教职工及家长主动参与,形成“人人关注学生心理、时时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凝聚育人合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不断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打破育人壁垒,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在加强家校合作方面,畅通沟通渠道,积极建立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依托家长会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协同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在加强校社联动方面,教育部门可联合卫健委、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引入专业心理机构,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团体辅导支持等,形成学校主导和社会支持的新格局,让学校与社会共同成为学生成长的“安全港湾”。

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为目标,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在队伍建设上,依据教育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中小学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暂不具备条件的配齐兼职教师并保障专业培训,同时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全体教职工必修培训,强化非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素养。在课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内容调整,让课程更具针对性与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设备,确保心理健康服务有阵地、有保障。

四是引入专业心理健康项目,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积极行动,一方面对接国内权威机构,引入成熟的标准化心理健康项目,快速提升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联合本地高校、心理专业机构,共同研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实现精准干预。为确保项目持续有效,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跟踪与动态调整,从而以专业化、系统化的项目支撑,整体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完善政策与法律保障。在政策层面,以2021年青海省教育厅与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例,其明确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整体教学计划,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落地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在法律层面,新修订并于2025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则提供了更具强制力的保障,其中明确规定:监护人须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及情感需求,及时进行沟通引导;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与早期干预机制。政策与法律双管齐下,从方向指引到强制规范,共同为青海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202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青海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协同合作,积极构建一套符合实际、覆盖全省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原学子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心理安全防线”。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