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包括“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
专家表示,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关系。增强供需适配性,是对当前消费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施策,将推动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高质量的供给激发和满足各类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消费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代晓霞认为,增强供需适配性,旨在打通“需求牵引供给”与“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通道,不仅是应对当前消费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施策,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未来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我国消费呈现升级化趋势,但供需市场仍存在低端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部分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滞后于消费升级需要,增强供需适配性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会议明确,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
“人工智能、大数据、柔性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渗透应用,正重塑产业生态和消费形态,是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重要途径。”代晓霞表示,人工智能的融合赋能,关键在于场景的深耕与链条的打通,尤其在汽车、家居、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化妆品、医疗等重点行业,研发和落地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展AI典型场景应用。利用AI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通过柔性化、模块化生产线快速将数据转化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模型或产品。
会议还提出,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
受访专家表示,对供给侧来说,消费新需求里蕴含着新机遇。“供给端生产者面临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需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和场景创新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刘向东认为,供给侧要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培育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服务深度融合,聚焦重点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创新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实现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代晓霞表示,供给侧需要转变。从“生产更多”转向到“生产更对、更好”,意味着不仅仅追求规模和成本,还要更注重服务、业态和场景的创新。技术上,需要以消费趋势为起点,以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为引擎,以柔性生产体系为基础,以开放的应用场景为试验田,最终形成“需求精准感知-智能研发与生产-高效触达与服务”的闭环,以优质供给满足多元需求并快速响应市场。释放消费潜力不仅需要好产品,还需要好的消费环境和便利的支付手段,要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与场景,提升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