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名家讲经典——乔叶:我的经典阅读之路”文学活动,近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经典文学如何在潜移默化之间长成我们的筋骨,生成我们的血肉?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由经典铺就的作家之路,人生之途。
乔叶。主办方供图什么是“读书”?乔叶一开始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认为,真正有精神滋养意义的阅读,是非功利性的经典阅读。那什么样的阅读是“经典阅读”?乔叶认为,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由一代代读者考量、检验后大浪淘沙淘出的“金子”。
乔叶说,卡夫卡写人变形为一只大甲虫,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范式;海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永恒经典;路遥以博大的世界观书写《平凡的世界》,记录下20世纪80年代时人的精神面貌。“这些经典作品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了一个新空间,并从此站住,被读者认可、被评论家评论,代代相传,这就是‘经典永流传’。”
“读者往往通过阅读经典来确认自己、塑造自己,并在经典的波光里看到自己的模样。”既是作者又是读者的乔叶,现场追溯起自己漫长的阅读之路。
乔叶说起自己年轻时曾在河南乡村教书,在那时邂逅了一本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书——《简·爱》。这位以教师为职业的女主人公来自遥远的1847年,却在那一刻让当时同为教师的自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女主人公那句“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在她心中种下了自尊与平等的种子。
中国的古典诗词也深深影响了乔叶的日常生活与文学血脉。作为在北京生活的河南人,她每次回乡都会想起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她看来,当我们登高时会自然吟诵“会当凌绝顶”,赏雪时会想起“晚来天欲雪”,这些经典诗词已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密码。她回忆起和朋友孩子散步时的温馨场景:她说“树树皆秋色”,孩子立即接上“山山唯落晖”。这种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让她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而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乔叶亦有着自己的“文学导师”。鲁迅是乔叶十分尊崇的一位作家。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成为诉苦者的代名词,阿Q至今仍是国民性格的镜子,这些经典形象的持久魅力,源于他们触动了人性中如河床般稳固的底层特质。“就像一条河流,如果它的表象是滚滚向前的河水,那么它深邃的本质则是一层层积淀的河床。这些河床经久不变,越积越深,而宝藏自在其中。”
另一位则是史铁生。乔叶特别提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称这部作品是她心中毋庸置疑的经典。她分享了自己最受触动的段落——关于生与死的哲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乔叶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当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时,都能从这些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力量。
在乔叶看来,这些经典作品如同最可靠的精神“基本款”,是我们构建内心世界的基石。那么,该如何阅读经典作品?乔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即“整体地阅读,反复地阅读,深入地阅读”。
乔叶说,如果你很喜欢一个作家的书,可以整体性阅读,而不是只读一本就放下;对于喜爱的作品,则可以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点向周边拓展。鲁迅的作品被乔叶摆在书架最显眼处,时不时要翻一翻;古典名著《红楼梦》,她每年都会重读;因对《包法利夫人》的热爱,她购买了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接着又拓展到阅读这本书的周边——文学评论,例如《福楼拜的鹦鹉》。
整体地读,反复地读,深入地读,一本书被她读得越来越厚,而这些书慢慢成为她写作之途中时时受益的无尽宝藏,也成了她人生之路上时时回望的精神故地。
对于现在流行的“十分钟读完《红楼梦》”一类的走马观花式快读,乔叶认为并不可取。“经典本身像一座山,山里面的风景层层叠叠、峰回路转,有的人愿意读得特别快,这就像坐缆车一样,一下子就到了山顶。大山里的横峰侧岭都需要一步一步走进去,只有深入大山,看见那些复杂缭绕的风景,比如山路如何上升,山谷里鸟如何歌唱,野花如何盛开,你才能够领略到山之美,这就像阅读中的‘慢阅读、深阅读’。”
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以及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要活动之一,本场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